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作者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程及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情况.从出土的化石材料可以看出,大熊猫在地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三大流域,包括了从北京周口店至两广以致东南亚一带的广大地区.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家族演化进程中最繁盛的时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开始转向衰落.在地史分布变迁上,自始熊猫出现以来其分布范围经历了向东、南及北方扩张的过程,而自更新世末期以来则从北、东、南三方向西退缩,现仅残存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范围的变化可能既受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也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然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变迁的主要因素可能并不相同.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可能是影响更新世大熊猫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而自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塑造了大熊猫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凌源市沟门子镇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埋藏地层为棕黄色亚粘土含角砾层,化石残碎,经初步判断该地点地质时代为新生代晚更新世晚期,这是迄今在凌源境内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在辽西新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洞内发现的灰烬层为在大凌河流域寻找古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的研究,经过120多年已深入到各个方面,然而关于它的分类地位,迄今仍未取得共识,概分三派.一派认为它是高度特化的熊类,另一派认为它更接近于浣熊,再一派认为它应独立成为一类.古生物学家根据所发现的始熊猫化石,讨论了大熊猫的演化.但大熊猫的祖先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始熊,尚待进一步对古今熊类研究,方能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4.
初步对辽宁省建平县北二十家子镇附近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分析,结果为形成于新生代中更新世的温暖潮湿的草原生态系统的肿骨鹿鹿角化石.鹿角化石硅化较强,通过区域地层与化石对比,研究区内的鹿角化石时代形成于中更新统早期.鹿角化石埋藏于黄土地层中,黄土为干燥寒冷的草原环境产物,分析得出研究区出现过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此后长期以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为主,进而推测哺乳动物受气候影响变化较大,乃至灭绝.  相似文献   

5.
根据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已发现的28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资料,应用系统分析法,对其形成时代反复论证后,通过性质比较,确认该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性质为热带-亚热带森林为主的东洋界大熊猫动物群,其演替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其演替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主导因素是造貌运动和气候变化,但到中晚全新世则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对发现于中国中生代地层中的反鸟类化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化石的系统分析表明,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存在的反鸟亚纲的成员不仅数量多,而且存在较大的分异,与今鸟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繁盛于早白垩世,灭绝于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7.
重庆合川三汇坝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三汇坝牛尾洞发现的19种哺乳动物化石应用数理统计分析、铀系和含氟量测年分析、孢粉分析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它们是一个晚更新世时生活于亚热带暖热湿润气候中的乔木林-灌木林-湿草地动物群.通过它与四川盆地第四纪的几个典型动物群相比较,证明其性质仍是我国南方广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之一员.其特点鲜明,是该动物群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环,介于歌乐山与资阳两动物群之间.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1991,(1)
第一个把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第一个把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既不是动物学家,也不是动物园工作者,而是美国一位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在她之前的六十多年之间,即从法国戴维神甫1869年获得第一个大熊猫标本算起,世界上就掀起了一股熊猫热.许多的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不惜千金,纷纷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张璞 《贵州科学》2007,25(4):8-12
本文报道毕节八儿崖洞穴堆积出产的巨猿化石和共生的石制品,是贵州第四纪研究和旧石器考古一项有突破性意义的新发现.该动物群含先东方剑齿象、小种大熊猫、桑氏粗壮鬣狗、山原貘、黄昏兽和裴氏猪等标志性成员,与重庆巫山龙骨坡等动物群非常相似,同属于早更新世早期.这一发现为重建贵州喀斯特发育史和复原古环境提供难得的时代坐标与内容丰富多彩的素材.八儿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含"原型手斧"和"原型手镐"等非洲同时代的早期手斧文化要素,对研究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蚕小传     
家蚕起源历史久古代西方文献中说:中亚有一条丝的路,东方有一个丝的国,它就是中国.《通鉴外纪》里说:"西陵士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传说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时,活动在黄河流域,这里就成为蚕的发祥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殷墟曾发掘出一些蚕茧和蚕丝.说明会养蚕的人就更多,殷代到现在已经三千年有余了.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割裂蚕茧,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以及河北正定县南杨庄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1.
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黄土高原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在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化过程、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自然环境与地面侵蚀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13.
张资平的“文字”能力一直被文人所称道。从《冲积期化石》中可以看出,在张资平独具魔力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坚持欲望自由的道德立场时,对两种文化规范都有一定程度的抗拒。他在批评社会现实时广泛借用《圣经》话语,而传统文化美学又不时地影响他的审美心理,两种文化美学规范的潜在作用使他的话语表达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陕南镇已早寒武世高肌虫,计有18个属29个种及3个未定种,其中包括9个新属、1个新亚属及22个新种。这些化石均产于该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下部,相当于三叶虫Eoredlichia带至Zhenbaspis带下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早寒武世沧浪铺阶一高肌虫新属Tanguangbiella(gen.nov.),标本产于川东南秀山溶溪剖面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部。新属以壳体巨大,具纺缍形前腹瘤、准生长线及缘膜构造为特征,其主要特征接近于高肌虫类,而部分特征也和介形类相似,加之标本稀少,故暂置于高肌虫目。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过,它在这一阶段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的存在状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本文试图回溯、考察精神分析学在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以期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侏罗世枫杨属果序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燕辽地区中侏罗世植物群中的一段枫杨属Pterocarya果序化石,其形态、结构及习性,与现代枫杨属枫杨组Sect.Pterocarya各种的果序酷似.这一事实表明:中侏罗世的枫杨属已具有现代水平,而自中侏罗世至现代,该属变异甚微;该属在中侏罗世之前已经过长期演化.这与研究同一侏罗纪化石植物群中的鼠李科植物时所见情况相同.显然,柔荑花序植物及木兰型植物在中侏罗世或更早的时代,已共生于中国北部,不能排除枫杨属,或连同胡桃科的其他属,曾于中生代之前起源于华北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含大量苔藓虫化石。栖霞组以Fenestella sp.(A)为特征,茅口组下部以Araxopora hayasakai最丰富,上部则以Meekopora emeishanensis(sp.nov.)为特色。Meekopora属在我国过去仅发现于石炭系,现该属首次在蛾眉山下二叠统中发现,其层位大致相当子北美早二叠世的瓜达卢普组(Guadalupian)。  相似文献   

19.
认为羌塘北部边界断裂结合带在印支期期间具有明显的构造分段性,其东段在玉树地区发育有较完整的蛇绿岩组合,且发育有限洋盆;此有限洋向西延伸呈收敛的趋势,由有限洋逐渐转变为陆间裂谷至大陆边缘裂谷,蛇绿岩组合逐渐消失,火成岩渐变为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相似文献   

20.
靖远磁窑早石炭世沉积环境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窑地区早石炭世为海陆过渡环境。杜内期及维宪早期为河口湾和三角洲环境,表明了沉积作用在海岸带附近进行。维宪晚期为碳酸盐台地环境,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活动。自杜内阶至维宪阶构成了一个大的沉积旋回。此后,纳缪尔早期又转为河口湾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