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闽 《科技信息》2013,(20):58-58
共生是生物间的一般关系,生物间的竞争与协同促成了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延续,而上市公司作为社会的一个完整系统,良好的股东关系是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股东间和谐共生是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1949.10.1-2014.10.110月1日,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个很重要的日子的日子,全国各地老老少少都会欢庆共和国母亲的生日亲的生日。今年,她65周岁啦周岁啦!说法一:庆祝生命延续据记载,卢绾的父辈与汉高祖刘邦的父辈关系很好,卢绾与刘邦同一天出生,乡亲们曾带礼物来祝贺两家。两人长大后,关系同样很好。乡亲们因为两家生子同日,子"壮又相爱",以后还带着礼物来"复贺"生命延续。说法二:感恩母亲赐予生命母亲是伟大的,她们辛苦怀胎十月,又在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承受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入共生理论,以农户分化为基础划分农户共生单元,以农户年收益值作为主质参量,通过共生度及共生系数模型对农户共生单元间共生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共生单元间均只存在正向共生关系,不存在寄生或偏利共生关系,农户共生单元之间新能量流的非对称性降低,逐渐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进化;2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单元间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兼业发展型农户与非农发展型农户间的共生能力最强,其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所需时间也最短.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提出了生命物质除了具有个体生命的这一生命形态以外,还存在着"物种生命"的这一生命形态。通过"物种生命"的生命表现,能够了解到物种内部的互利协作,是保障物种生存延续的根本;能够了解到争取物种生命的长久性生存延续,是同类中每个生命个体共同的最高生存目标及责任;能够了解到物种内部的利益矛盾,与物种外部各物种之间的利益矛盾具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物种生命"的确认,和对"物种生命"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生物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谭恩美的小说所关注的。母女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她们的文化冲突。从冲突到融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谭恩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的魅力。在谭的小说里,母亲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是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谭的小说,中国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安全的早期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过程.父母和家庭氛围等家庭因素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对于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余斐 《科技信息》2008,23(8):292
依恋建立后对儿童的后期产生影响.不同的依恋类型会产生不同的适应性行为.母亲与婴儿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婴儿后期的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14,(10):6-6
说法一:庆祝生命延续 据记载,卢绾的父辈与汉高祖刘邦的父辈关系很好,卢绾与刘邦同一天出生,乡亲们曾带礼物来祝贺两家。两人长大后,关系同样很好。乡亲们因为两家生子同日,子“壮又相爱”,以后还带着礼物来“复贺”生命延续。 说法二:感恩母亲赐予生命  相似文献   

11.
在新作《望春风》中,格非延续了其在小说中设置缺席者的写作方式.在小说叙事效果上,"母亲"章珠作为小说中的缺席者承担了营造神秘气氛、为展现乡村人情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此外,"无母"所致的个体自我认同的缺失与寻觅,母亲无法回归所隐喻的希望的遥不可及,母亲所代表的虚妄和春琴所代表的希望之间的摇摆,更使得小说在展现乡土人事之外,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生命形态的新诠释——“数字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生命"?听起来似乎有些令人迷惑.不过没错,它的确是这样的定义,即用"非生物"媒介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生命并不是"克隆"生命,而是用计算机媒介去"构造"或"合成"生命,而且,这种合成生命也有着进化、遗传、生殖功能!把生命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领域,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够"酷"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骆驼祥子》中祥子生命中的几位女性的存在可说是祥子作为男性存在的一种命运文化的阐释。他对虎妞身上的母性依恋,是对家的温暖的寻找;对小福子精神理想的依恋,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夏太太性欲望的依恋,是沉沦的开始;而妓女白面口袋则是祥子对现实逃避的麻醉剂。从寻找母爱、理想的回归、迷茫的探寻、女性的痕迹四个角度分析了祥子与其生命中女性的隐形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昆虫与植物之间专性互利共生关系的标志性代表。当然,除传粉榕小蜂外,还有多种非传粉榕小蜂等其他昆虫与榕果相伴共生。互利共生是两个物种在长期而稳定的进化历程中形成的互相依赖、共同获利的共生关系。互利共生的生物构成了一种非常巧妙而有趣的共生系统,也为科学家研究物种间协同进化和物种形成等课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其中,传粉昆虫和植物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以反应时实验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方式,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依恋现状。目的:揭示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依恋结构是否分离。结果:在内隐依恋的信任和沟通因子上,对同伴的反应时小于对母亲和父亲的反应时;在内隐依恋的疏离因子上,对母亲的反应时小于对同伴和父亲的反应时。依恋内隐实验中的父亲信任和沟通因子呈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儿子与情人》中母子之间不正常的相互依恋关系,揭示了母亲形象及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该小说所展现的恋母情结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主体部分首先呈现母子关系的状况;然后分析该情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最后从不同方面论述母亲对儿子人生的影响,其中,母亲对儿子爱情生活的影响是分析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共生细菌的多样性及研究现状.烟粉虱以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体内存在原生共生细菌和次生共生细菌.原生共生细菌可以提供寄主昆虫食物中缺乏的必需氨基酸,而次生共生细菌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在影响寄主进化的间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共生细菌功能研究的"瓶颈"在于无法实现体外纯培养.最后,讨论了共生细菌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波变换的进化谱分析能够揭示非平稳信号特定时刻的时一频域特性.实验动物兔子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实验,可以模拟早期心肌缺血症状的不同生理变化过程.左冠状动脉病变引发心肌缺血是急性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的早期主要征兆.文中提出了基于连续复小波变换的进化谱估计算法,在满足时一频域不确定性原理条件下,为获得非平稳信号的瞬时频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它能够识别生命系统数据中的局部奇异性.应用这种算法对实验动物兔子的多种心电图数据的进化谱分析结果表明,QRS波群进化谱特性的变化与早期心肌缺血有内在关联.QRs波群进化谱品质因数Q是心电图在时一频域的一个特征参数,Q数值变异可能为识别早期心肌缺血提供一种新的医学诊断参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生物遗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发现了生物遗传基因(DNA),证明它是生命系统的决定因素.人类对"文化"同"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至今尚无明确的区分和公认的定义.采用进化的多元论本体论框架,运用系统科学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新的社会系统模型中,发现了社会-文化遗传的中心法则:文化→生产→文明.文化同文明的关系恰好就是"基因型"同"基因表现型"的关系.文化是社会系统内的遗传基因(S-cDNA),文明则是文化的社会表型.文化是社会系统内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最终决定社会系统的存在、停滞、变革和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