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在破坏环境。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我国生态旅游规模发展迅速,同时也产生了盲目开发、破?坏环境等问题.为此,必须深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强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范和管理,切实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3.
王枫 《山西科技》2005,(6):109-1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旅游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我们提倡生态旅游,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4.
新疆生态旅游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增长,人民的收入的提高,旅游业在我国便迅速的发展起来。在旅游业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导致旅游资源质量的下降、生态的恶化。为了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生态旅游开始展出它的优势,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旅游方式。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疆,旅游资源不仅品种多,而且独特,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但由于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极其缺乏,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如何使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及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入手,浅议新疆发展生态旅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内蒙古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而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因此生态旅游是内蒙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作为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山西生态旅游刚刚起步。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方式,依据山西省生态旅游的现状,指出山西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旅游开发前的生态设计,生态补偿到生态旅游时所涉及的生态管理,生态监控,对山西发展生态旅游作了进一步的规划,使山西的旅游资源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的兴起,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旅游中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消除传统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唤起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认为甘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延林  柳明来 《科技信息》2011,(19):I0396-I0396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风靡全球,约占旅游市场份额的30%以上。走向森林、走向自然、走向环保、走向低碳、走向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在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黄龙山林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提出浅薄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生态旅游景观丰富.5.12汶川大地震后,宜宾市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尽快使该区生态旅游业得到恢复及发展,对震后宜宾市生态旅游景观及环境等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WOT法分析宜宾市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等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提出适合宜宾市市情的重点旅游区发展思路,并尝试性地提出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及川南大旅游环线,拟更好地利用旅游景观,实现优化配置,促进宜宾市及川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湿地旅游作为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和以大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湿地旅游具有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色.湿地生态旅游体现出众多功能:自然保护维持功能、环境生态教育功能、社区经济效益功能.为确保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中的一种时尚旅游.漂流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已逐渐成为生态旅游者最富旅游体验的项目之一.豫西大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漂流旅游的"先天"优势.对豫西大峡谷的漂流旅游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提升文化品位、加大景区联合力度等,以期对豫西大峡谷漂流旅游项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旅游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旅游环境。文章在分析新疆旅游面临的旅游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认为生态旅游是实现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普遍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以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江西应紧紧依托自身奇、特、全的山水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牢牢把握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活动契机,实现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要以生态为主题整合江西旅游资源,打造生态牌旅游业;二是要不断创新,开发生态旅游新项目;三是维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拉动江西经济增速,使江西省成为生态旅游强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国内外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将旅游业发展归纳为大众旅游、严格生态旅游、过渡生态旅游和一般生态旅游四种模式.文章立足西藏具体区情,构建了基于旅游承载力的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并将长期调研所获得的详实数据运用于选择模型的测算之中.计算结果表明:西藏旅游业应当采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即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大众旅游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浅析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景观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声 《科技信息》2007,(22):140-141
近年来,农村生态旅游被迅速发展起来,生态旅游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欣赏自然风光、获得身心舒畅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作为基础,若不能协调好旅游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就当前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一些现状问题,分析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景观生态的影响,阐述协调生态旅游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把甘孜州建设成全国生态第一州是全州人民的共同愿望,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州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我州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怎样实现我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探讨实现可持续生态旅游的措施,努力实现我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旅游的大众化和大众旅游的生态化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主体的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业主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生态旅游不相适应的方面,游客破坏景区景观、政府的经济短视行为、旅游地居民的不欢迎态度等,这些给生态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规范生态旅游行为,首先要关注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从构建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体系、拓展生态旅游意识培养途径等方面加强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地方政府和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习惯和行为,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旨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崇尚绿色人文旅游、关注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位于我国中西部的该类型城市明显处于地域劣势.其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生态类资源得到更加科学高效利用.文章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提出了中西部城市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实现新发展的政策法律治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