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9,(1):6-6
最近,科学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发现了几种“超级蚯蚓”,这些蚯蚓竟然能消化铅、锌和铜等重金属。它们以当地废弃矿场的重金属废料为大餐,这些重金属经蚯蚓消化并排泄后变得易于被植物吸收。如果割掉这些植物,就能净化当地的土壤。DNA检测发现,重金属似乎还促进了这些“超级蚯蚓”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增强:目标基因在抗衰老方面更加活跃 几年前,分子遗传学家马可·A·索菲亚的学生拿着一盘蚯蚓问过往行人他们认为这些蚯蚓有多大.多数人说,它们只有5天那么大.他们并不知道索菲亚已经修补了这些蚯蚓的基因.这些蠕动的生物的健康状况完全像刚出生5天的样子,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出生144天了--这是它们正常寿命的6倍.  相似文献   

3.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用细菌吞噬硝化甘油和梯恩梯的试验,以此作为对危险爆炸品堆积物所进行清除的探索。这种称为生物处理的技术在处理种种有毒废物场所中也起主要作用。现已确认,在美国至少有24,000个难处理的废物场所。细菌研究正由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位素及结构化学组的生物化学家帕特·安克弗、克利夫·安克弗和高级技师约翰·汉纳斯共同进行。他们从不同场所获得的细菌菌种中提取样品,这些细菌对常规的有毒废物形成了一个耐受力,从而得以以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为食。在现存的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细菌中,大多数发展成对某些环境条件具有耐受力。安克弗说:“细菌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大自然中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这些样品是从不同气候特征国家的不同地区场所采集而来的,所有这些地区至少已受污染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的动物有千千万,那么,在它们的活动中有没有行为准则呢?这里,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一些问题:鼹鼠同时发现了一只甲虫和—条蚯蚓,它们都是活的,吃了前者,后者会逃走,究竟应该先捕食甲虫,还是先捕食蚯蚓?两只田鼠见了面,它们可以打上—架,可以和睦相处,也可以互不理睬、分道扬镳,它们又该怎样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呢?像这类需要作出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的动物有千千万,那么,在它们的活动中有没有行为准则呢? 这里,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一些问题:鼹鼠同时发现了一只甲虫和一条蚯蚓,它们都是活的,吃了前者,后者会逃走,究竟应该先捕食甲虫,还是先捕食蚯蚓?两只田鼠见了面,它们可以打上一架,可以和睦相处,也可以互不理睬、分道扬镳,它们又该怎样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呢?像这类需要作出决定的问题,在野生动物的生活中几乎比比皆是.它们是凭什么作出对自已有利的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6.
处理工业和生活废水时留下的污泥,不是废物,它可以再生利用。加拿大政府投资200多万美元,在哈尔尔的安尼欧建立一个试验工厂,进行将污泥转化成燃料的试验,通过机械方法将污泥的大部分水分及泥沙去掉,然后将污泥凝固成固体泥浆,放进450℃的蒸馏器中,在与氧隔绝的条件下蒸馏,结果,气体部分变成了燃油,固体部分变成为炭。现在,这家工厂每天处理的每吨污泥可以生产2桶与柴油相似的燃料和半吨与炭相仿的烧结炭。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08,(5):101-101
日本于2008年9月将向市场推出一种可以识别1万个单词的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为主人充当家庭保姆。  相似文献   

8.
正构成生物体数以亿计的细胞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一直处于互相联系中,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反应,因为它们表面有"聪明"的受体。强光使人闭眼、花香使人愉悦、黑暗使人恐惧……,你有没有想过,人的大脑是如何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的?人的身体由数万亿个细胞组成并精密协调地工作,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这其中又是什么充当传感器来传递信息,使细胞感知周围环境。这些问题一直是个谜,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不清楚充当传感器的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它们如  相似文献   

9.
正有这么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蠕虫,它们有的像鸟儿的羽毛,还有的能让人看了做噩梦,2017年,一条怪虫在南极洲浅海区域被人捕获。它体长20厘米,椭圆形的身体两侧密布着整齐的、闪耀着让人难以置信的金属光泽的金毛。和美丽的金毛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它的头部——皱褶的皮肤、巨口和尖牙,看过它的人有可能会做噩梦。这种怪虫学名为"巨型海鳞虫",和蚯蚓一样是环节动物,而两者都有分节的躯体。不同的是巨型海鳞虫属于多毛纲,而蚯蚓属于寡毛纲。多毛纲动物的特征是每个体节两侧都有成束的刚毛。虽然这些刚毛在扭动的肢  相似文献   

10.
食毒细菌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湖泊沉积层及污水沉渣中发现了一种厌氧菌,能够分解某些卤化芳香环烃,通过去掉其分子结构中的氯、溴或碘而使毒性大大降低。目前的废物处理工厂只是靠天然出现的厌氧菌降解有毒的化学物。迄今为止,细菌解毒的机理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厌氧菌本身很难处理,生长繁殖速度也较低。一位微生物教授认为,  相似文献   

11.
电子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从探测鱼群的自动装置到发射宇宙飞船的航行系统,可以举出很多应用事例。近几年来随着微电子设备、特别是微处理器的出现,电子学的应用就更多了。1983年英国政策研究所对1200家工厂进行调查后,公布了一份名为“英国工业中的微电子学:变化的模式”的报告指出:大约半数的工厂已经在它们的产品中、或者在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微电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大城市的垃圾堆积成山,正面临着处理它们的困难。传统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填埋。但现在要贮藏不下了,原因之一是日益增加使用塑料产品和包装。现在美国、欧洲饮料业正在广泛使用塑料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很轻,但体积庞大——几乎占填埋废物的30%容量——并且本身不会分解。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扩大塑料的重复利用来减  相似文献   

13.
水下收获     
未来的农夫可以乘了船收割他们的作物了。只要他们举起所布下的网罟,就可以获得丰收,例如肥料、药物等等。虽则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在减少,但是海洋的财富是可以更新的,它们为这个经常会闹饥荒的世界增添了宽广的食物贮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科学研究部的E.Dasilva曾经对这些财富详细论述过。他说,海藻占世界水生生物总产量的16%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最近这几年,高等机体的一些基因被引入到大肠杆菌(E.Coli)细菌内,并在细菌里进行“无性繁殖”,就是说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整合在一起。这样被插入的基因在细菌环境内自身一般不制造它们在天然环境中产生的蛋白质。因此,如果人们想把这些携带着外来基因的细菌转变成为合成蛋白质的小型工厂,关键在于强使它们表达传递给它们的信息。要  相似文献   

15.
饮料喝完了,易拉罐,扔;新家具买回来了,旧桌旧椅,扔;更新换代的电器面世,旧的洗衣机、冰箱,扔……全世界每天都在不停地扔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在人们眼里成了废物。于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实许多废物并非完全没有用处,只是我们未能善加利用而已。许多生态艺术家率先把目光投向人们每天都在制造的垃圾,发现它们是财富,是生态艺术,再创造的潜力无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在南非开普敦最古老、最有名的纳尔逊山饭店里,有一批不领薪水也没有休假的“员工”,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吃”,而且吃的是垃圾。哇!这到底是什么特殊“员工”?答案是蚯蚓。纳尔逊山饭店养了成千上万的蚯蚓,专门用来处理垃圾,经济又实惠,可以说是另类的环保高招。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被抛弃的氯基塑料,通过日本东芝开发的一种新处理流程能转变成石油和燃料油,氯基热塑塑料如聚氯乙烯不能采用现存的处理方法,因它们散发有毒成分如氯化氢气体。约20%的各种塑料废物为氯基热塑塑料,它正如大多数热塑塑料,不易自然分解。  相似文献   

18.
要说蜣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提到它们的俗名——屎壳郎.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些“大自然清道夫”的“臭”名早已名扬天下.在澳大利亚的“业绩”也已深入人心,《昆虫记》中细致入微的“表演”不知吸引了多少人……那么,你们听说过不推粪球的蜣螂么?吃过用蜣螂制成的中药吗?到过北京的“屎壳郎”胡同吗?  相似文献   

19.
“这就是蚓螈,一种如同恐龙一样古老的动物.然而,恐龙在几千万年前就死光了,蚓螈却还隐秘地生活在地球上”,印度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沙迪亚巴马·达斯·比朱一边向来访的记者介绍,一边展示着装在塑料饭盒里的动物.在若干记者的好奇目光中,饭盒里的几条黄褐色动物不安地扭动着身体.“这不就是蚯蚓吗?”有记者小声地嘟哝道.比朱听到这句话,笑着说:“它们的确很像蚯蚓,所以名字中有一个蚓字.不过,你们仔细看看,它们有嘴巴,有眼睛.它们还吃蚯蚓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天字第一号环境问题如果不采用安全可靠的处置方法并着手制定周密的计划,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废物统统进行处理的话,美国面临的有害废物问题还将日趋严重。 1982年,美国工业生产过程产生了800亿磅有害副产物(平均每人350磅)。5万种有毒废物象胡椒面似地撒在50个州的境内,直接危及每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