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公岛水域内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90年11月至1991年8月间调查资料,提出刘公岛水域内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指出此分布与该水域温度和营养盐含量密切相关。叶绿素-a含量以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稍低,夏季最低。年变幅为0.21 ̄2.45mg/m^3,年平均值为1.02mg/m^3。初级生产力以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略低,冬季最低,年变幅为33.40 ̄512.72mg·c/m^2·d,年平均值为 相似文献
2.
以2013年福建省三沙湾白马港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比福建省其它海湾海域(罗源湾、湄洲湾、围头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调查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含量符合春季大于秋季的趋势;该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含量比福建省其它海湾海域(罗源湾、湄洲湾、围头湾)低;另外,该海域水质中无机氮、磷酸盐含量已达到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因此,三沙湾白马港海水水质状况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对虾养殖早期虾池初级生产力及其作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调查了福建省晋江和厦门地区对虾养殖早期(5~6月份)施肥虾池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为60.39~274.50mg c/m~3·h,叶绿素含量:9.69~45.20 mg/m~3,光合指数(PI)与水温(t)呈正相关:PI=0.439 t-5.822,大部分虾池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是硅藻,但有的池子也出现甲藻占优势,通过生产实践证明,虾池施肥增殖浮游生物在提供幼虾食物能量和稳定水质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典型小麦区建立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观测系统,对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进行了热点方向角度订正并计算角度校正后冠层总的荧光,利用叶绿素荧光角度校正模型校正后提高了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精度。结果表明:角度校正后的冠层荧光和热点荧光估算GPP的相关系数(R2)分别提高0.22±0.06和0.23±0.02。厘清不同条件下阴叶和阳叶对冠层SIF和GPP的贡献差异,分析利用SIF估算GPP的误差,优化基于SIF的GPP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大洋海冰区碳循环的研究中,初级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本文就中国南极科考第15、16航次的观测结果,着重讨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PP)的时空变异.第15、16航次生产力的平均测值分别为394.1和271.6 mgC·m-2·d-1,第16航次略低于第15航次.PP的空间分布呈湾内高,湾外低(陆坡、深海区最低)的特征.光合速率的垂直分布呈现次表层极大值型、随深度递减型和极小、极大迭加型3种分布特征,其分布受光照主控.初级生产力在短至1昼夜长达10年的时间尺度内均有显著的变化,初级生产力测值的年际变化最大达2.4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贵阳市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及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及相关性,采用CASA估算、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0—2019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净初级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多年均值为678.1 g C·(m2·a)-1,由421.1 g C·(m2·a)-1增长到894.9 g C·(m2·a)-... 相似文献
7.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与GPP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使得SIF逐渐被应用于全球和区域的GPP的模拟研究中。利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数据以及GOME-2卫星Level2SIF数据,分析2010~2012年生长季锡林郭勒半干旱区针茅(Stipa)草原生态系统GPP与SIF之间的联系,并对SIF进行光学几何校正以消除观测引起的误差,分析光学几何校正对该生态系统SIF的改善效果,探讨SIF在该生态系统中模拟GPP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在该生态系统生长季GPP与SIF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在15天和8天的时间尺度上R~2分别为0.564、0.373;经过光学几何校正可以改善SIF与GPP之间相关性,但其改善受到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导致效果并不显著;2010年和2011年,生长季降水量较少,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使得植被触发光保护机制,造成SIF和GPP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SIF在模拟和监测半干旱针茅草原生态系统GPP时,效果受土壤干旱程度的影响,适用性有限。 相似文献
8.
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整体状况,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NPP数据,对珠江流域1981~2000年间的地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年来,珠江流域年均NPP总量为0.60Pg C,占中国总量的19.42%,单位面积的年平均NPP为1328.61 g/(m2.a),是中国平均水平的4.12倍;②从NPP的空间分布看,单位面积的NPP以右江上游山区及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区等地最高,北盘江上游山区最低;③从各种植被类型来看,以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平均NPP最大,山地稀树灌木草原的平均NPP最小;④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年来珠江流域植被NPP整体上呈现了不显著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NPP减少了约0.6%。 相似文献
9.
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遥感NPP模型,模拟了2002-2010年的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采用了重建后的NDVI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对不同类型NDVI序列数据的比较发现,重建后的NDVI数据有效地校正了时序MODIS NDVI数据集中的噪声,有助于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模拟结果表明,中国陆域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特征.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的年总初级生产力约为3.78×1015gC/a,春、夏、秋季的植被NPP均值分别为6.40×1014,1.59×1015,8.10×1014gC/a.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基于主成分绝对得分的源解析模型(APCS-MLR)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识别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定量描述叶绿素a (Chl a)浓度与关键影响因子的关系, 并与神经网络模型(ANN)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检验此结果的可靠性。模型结果表明, 影响滇池富营养化发生的最关键影响因子为物理因子(T > DO > SD > pH), 其次为营养物质(NH3-N); 在当前观测的高氮高磷水环境下, 营养物质的浓度变化对Chl a浓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相对而言, 控氮比控磷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昆明呈贡新区入滇池主要河流水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呈贡新城流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捞渔河和洛龙河2007年及2010年度水体的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洛龙河与捞鱼河水体均受污染,综合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洛龙河水体污染较轻,捞渔河污染较重,氮是2条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受到滇池流域磷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总磷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滇池水-沉积物界面氮分布特点及其对控制蓝藻水华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可以分为外源和内源,当湖泊的外源得到控制以后,内源营养盐的释放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甚至爆发藻类水华.研究营养物质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爆发具有重要意义.以滇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有机氮(ON)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①无论在草海还是外海,间隙水中TN,NH4+-N及ON质量浓度均高于上覆水,说明底泥中的氮元素有向水体中扩散的趋势;②草海上覆水及间隙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均高于外海,其受污染的程度比外海高.研究揭示了滇池底泥中氮分布区域和垂直变化特征,阐明了内源氮负荷在湖泊富营养化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滇池流域近20年来的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和削减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其变化的趋势和主要原因。在8个污水处理厂及两个截污泵站的共同运行下,滇池流域COD、总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从1993年的1 542 t,177 t和13 t,分别增加到2007年的40 581 t,5 193 t和637 t。总体而言,生活污染源是主要的污染源,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是滇池污染物产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机磷及无机磷培养基分别分离滇池上层底泥12个样品中的解磷菌,从细菌的数量、种类、分布特点来探讨滇池上层底泥解磷菌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云南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底栖动物本底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2000年4~8月昆明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中,非封闭围隔水体试验前对试验区马村湾、海东湾进行的底栖动物本底调查研究结果,调查中共采到底栖动物15科,40种,其中4种为滇池新记录.环节动物4科,9属,11种;软体动物5科,8属,17种,(其中11种是空壳,活体标本仅6种);节肢动物6科,9属,9种.定量采样点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089.78个/m2,生物量为58.95g/m2.并分析了种类组成、分布与生境的关系,为该项目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滇池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报道2001~2002年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种.隶属于6个门.其中绿藻门有50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47.2%;硅藻门有33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31.1%;蓝藻门微囊藻属的浮游植物在上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总数量的84.27%.滇池浮游植物群落是一个蓝藻占绝对优势的蓝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小型化趋势明显.浮游植物种类在夏初和春天种类较多,秋冬季较少.浮游植物物种的平面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根据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6个月滇池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湖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通过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erger-Parker指数计算,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06种及变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在3月最高,而其他月份差别不明显,平面分布上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昆明盆地第四纪以来的总体气候特征及滇池湖泊的演化规律。本文综合环境磁学、TOC、pH等指标,对滇池东岸DC1钻孔岩芯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测试了包括质量磁化率(χ)、非磁滞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低频磁化率(χlf)、高频磁化率(χhf)、软剩磁(IRM-300mT)、pH值及总有机碳(TOC)。结果显示:DC1沉积物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反铁磁性的赤铁矿在0.3-3.6 m与14.7-15.6 m两个区段含量相对较高,结合赤铁矿的形成环境,反映了这两个区段对应的沉积环境为湖退时期;另外,结合TOC与磁化率在不同深度上的关系,表明TOC的高值与细颗粒的磁性矿物溶解有关。结合TOC在各区段的含量特征表明整个21 m沉积过程所对应的气候类型以温暖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20.
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鱼巴及部分土著鱼种的残存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贤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4):72-74
报道了自80年代以来,对滇池流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鱼巴及部分土著鱼种残存分布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共有10种土著鱼种,滇池金线鱼巴的分布最广,虎纹云南鳅的数量最多,嵩明县白邑乡黑龙潭和青龙潭对土著鱼种的保护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