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且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如何对灾区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就成了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参考发达国家灾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经验,根据震后建筑垃圾本身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的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再次为我们的建筑抗震设计敲响了警钟,本文对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开发并实施了汶川灾后重建的隔震建筑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汶川灾后重建的汶川第一小学教学楼(非隔震)、汶川第二小学教学楼(隔震)和映秀安置房(隔震及非隔震)三个代表性隔震工程实施了远程实时监测,在汶川5.12大地震近5周年之际,该监测系统已正常运行满1年,成功对上述结构受到的震中位于四川地区的几次小型地震响应进行了监测并给出典型测试记录和初步分析结果。该工作有望构建我国隔震结构理论验证与隔震工程实测分析新的研究平台,同时为未来可能的隔震结构强震作用下的实时监测做好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4.
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两个多月。两个月来,科技界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力投入科技抗震救灾,大批专家义无返顾奔赴一线,大量先进技术运用于治病救命和防控次生灾害,充分凸现了现代科技的作用。下一阶段,如何重建灾区已经成为抗震救灾的焦点,国务院专题讨论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业遭到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个亿,如何恢复灾后四川旅游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灾后重建的迫切任务之一。本文在对绵竹沿山乡村旅游带震后灾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提出了未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安县晓坝镇处于"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受灾严重,不具备重建条件,需选址重建。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深入研究了晓坝镇灾后新建场址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表明,新建场址主要土层为粉质粘土和淤泥质土,属高压缩性软弱土;地下水埋深浅,对基础施工和地基土承载力影响大;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属抗震不利地段。提出了深层水泥土搅拌法和换填地基两种软基处理方案,以及加强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照春 《科技信息》2012,(3):462-462,483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算例.研究抗震设防烈度的改变对土建造价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情况下土建造价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08,(12):14-24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第一关注点都无法从汶川大地震上移开。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当然,对一些问题的反思也是重建工作中必要的一环。本刊日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让我们来看看有关专家都有着怎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巨灾,两者灾后恢复重建均产生深远影响和意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社会性质下,但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者灾后恢复重建的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融资方式和心理干预4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恢复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最终得出针对我国恢复重建的相关建议:将"以人为本"根植于政府主导的恢复重建模式;整体规划重点体现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坚持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并严格监管;在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地震频发,大量房屋建筑毁损,人员伤亡惨重。国际上一些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灾害都呈现出类似的现象,除了地震震级大外,主要还是因为大量没有经过良好抗震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房屋建筑倒塌成一堆石头废墟,这样的场景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的智利8.8级大地震以及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大地震中都极其类似。大地震来临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由具有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来作为保障的,因此,探讨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建造经得起强震的建筑物是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生命财产损失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试图找出最有利于抗震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中砌体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但灾后重建的大量农村民居仍将以砌体结构为主.为此对我国为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所采取的抗震构造方法以及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应对砌体结构的构造细节、倒塌机制、鲁棒性、垂直地震力、弯曲影响等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建议有关部门形成和推广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推广已有的成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紧张地进行灾后重建时,很多的城市、区域也在面对产业格局、经济布局的调整与重建问题!与唐山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相比,显然,此番四川地震区域的灾后重建采用了更为科学与民主的方式,在新的政策指引下.四川将搭建一个更为开阔与系统的重建平台。但是,对于其他区域呢.将如何进行产业布局的新规划呢?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第一关注点都无法从汶川大地震上移开。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当然,对一些问题的反思也是重建工作中必要的一环。本刊日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让我们来看看有关专家都有着怎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灾后恢复重建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座落在蓉城的四川大学距震中汶川仅92公里。在此次大地震中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不仅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了8亿元。  相似文献   

15.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08,(5):1-1
科学 抗震 救灾 汶川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同时也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失去亲人的痛苦是真实的,灾难造成的各种巨大破坏也是真实的,真实得叫人不能接受。但是,面对接连不断的余震,面对庞大的救援任务,面对潜在的次生危害,面对失去至亲的长久痛苦,面对更为繁重的灾后重建,我们必须勇敢面对。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汶川大地震造成建筑物的严重倒塌,引发对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再思考.结合汶川的地质特征及我国抗震鉴定工作的现状,指出传统结构抗震鉴定技术的问题,并提出了一般对策,同时也对抗震鉴定理念的延伸,提出了对抗震鉴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处地震重灾区德阳市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震后充分发挥建筑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以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为中心的应急服务工作,获得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汶川地震谈合肥建筑抗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的分析,着重从设计、施工及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三方面对建筑抗震提出要求:设计时应从房屋选址、基础选型、平立面布置、结构体系、材料选用等方面综合考虑;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此外职能部门应通过立法,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参照这些要求为今后的合肥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对建筑物损害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有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设置度及抗震设防烈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我们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害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为抗震观念薄弱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理性的来思考地震灾害。既然地震不能避免,地震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我们就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水平上,以此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质量,来避免灾害的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