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阐发人类行为的理性特征,从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又因为结构安排、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美学特征,从而成为一个文学读本。由此,《诗学》并不仅仅是研究悲剧艺术的文艺理论经典,更是"哲学之诗"。对《诗学》"哲学之诗"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重估《诗学》之于西方戏剧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味"的基本含义出发,通过探讨作为名词的"味"亦即诗味,来寻觅诗味之美.首先论述了味与美的关系,然后选取几种诗味:"淡乎其无味"、 "味欲其鲜",回甘之余味来体会美之滋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6.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7.
程恩泽诗论对郑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恩泽诗宗韩愈、黄庭坚,而诗论则重在凸显山谷诗学的"学问"、"脱俗"要旨,反映为"性情又自学问中出"、性情"包孕"学问、性情"深厚""庄雅"的重要表述,以及为诗须"引证赅洽"的创作主张.在考据成风而"神韵"流于虚廓、"性灵"堕落浅浮的晚清之世,对学问和脱俗之旨的异代强调彰显了"学人之诗"的独特品格.程恩泽诗论对郑珍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虽其规模韩、孟,又出以元、白面目,但一归于学问、脱俗二途.而与程氏诗论和山谷诗学相符若契.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9.
"诗家之中道"说由皎然在《诗议》中首次提出。在研究唐代诗格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破"我执",不要"迷",不要被"物转",要有所悟,才能做到"明",从而达到诗家中道之境界。可见佛学中道说对唐代诗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诗谶作为一种隐秘的诗歌类型,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始终。在诡异奇幻的形式下,它反映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学批评观念,它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作家生命形态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反映时事、抒发忠愤,书写宦情,写景题咏是南宋状元吴潜诗词创作题材的主要内容,其诗词创作的艺术价值在于:词体风格激昂沉雄、凄劲隽永,诗歌语言浅白有味、雅俗相宜.  相似文献   

14.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诗歌通过诗人对“物”的“处理”、通过“写实”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正是因为诗人“待物”的方式不同,使“写实”有了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了诗歌的不同形态。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在具体、详细地分析、探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诗歌形态中各自的“待物”方式和“写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9.
1912年到1916年6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袁时期。无数革命党人以诗歌为武器,揭露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及他的皇帝梦,并且对筹安会六君子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反袁时期的诗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转换时期最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