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它们有不同的认识。在现代化学中,在化学教学中,它们是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化学中常常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我们在物理学中常常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样理解物质概念,实际上把分子或原子看成了世界的始原,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种特殊结构和属性的东西了,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势必会产生“物质是由非物质组成”或“物质可以消失”的误解(这在科学史上是有先例的,如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引起的物理学界的混乱)。就目前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水平来说,自然界的物质(matter)包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气” 中国古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在物质基本组成的问题上,尽管每一方面都分别有不同派别的学说,但是作为主流的学说.古中国和古希腊却是泾渭分明的,即中国人认为万物皆由“气”组成,而希腊人则认为万物是由这样或那样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现代科学是由古希腊继承下来并大大发展了的。从17世纪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初期起,粒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和分子的学说。场的概念大体是在上个世纪的初期才成形的。本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基本组成的认识大大深入了一步。粒子的概念和场的概念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3.
庄周在他的《天下》篇中写下了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尤其是在数学界更是如此。例如在讲述极限这一重要而基本的概念的时候,就是一个例子。但这句名言,如果仔细推敲起来,不是没有毛病的。字典上对“棰”解释为“杖”。这个杖不管它是木质的或非木质如金属的、陶瓷的等等,总之它是物质的。我们又知道,物质由分子以至原子组成,而原子的大小是由它的有效直径来衡量。原子的有效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现在我们来“日取其半”,并且粗略地计算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气” 中国古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在物质基本组成的问题上,尽管每一方面都分别有不同派别的学说,但是作为主流的学说.古中国和古希腊却是泾渭分明的,即中国人认为万物皆由“气”组成,而希腊人则认为万物是由这样或那样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现代科学是由古希腊继承下来并大大发展了的。从17世纪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初期起,粒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和分子的学说。场的概念大体是在上个世纪的初期才成形的。本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基本组成的认识大大深入了一步。粒子的概…  相似文献   

5.
气功与能态     
原子物理观点认为,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的核外电子组成,电子绕核旋转,处在这一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原子能量最低,也可以说是最稳定的状态.处于“基态”的原子,其外部没有任何动向,所以我国对处于这一状态的物质,传统称法为“无极”.当原子受到外加的能量,其核外电子从最低能态跃迁到更高能态,即在距离原子核更远的运动轨道上,该原子由“基态”变成了“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由于其电子远离了原子核,使之体积变大,而质量未改变,因此,单位体积的质  相似文献   

6.
电子的发现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最早提出"万物由原子构成"的原始原子论,到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1766~1844)提出"原子学说"的近代原子论,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曾将原子译为"莫破尘"也是取原子不能再分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相似文献   

8.
姜岩 《科技信息》2001,(8):35-36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由反原子就可组成反物质。宇宙间的反物质藏在哪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真的消失了吗?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探索反物质的奥秘,一些成果的取得有助于揭开反物质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粒子的名称及简单性质我们知道:早在罗蒙诺索夫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学说,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到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所组成(但原子已不能保持物质之原有的性质了)。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原子是物质结构中最小微粒,把原子视为不变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居里夫妇在十九世纪末发现有些元素能够自动地射出一些带电或中性之粒子,这说明原子是由一些更小的粒子所组成,原子是能分裂的。这一现象称之放射性现象。它的发现给了当时对原子的形而上学的看法以有力的打击。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学说,从此动摇了。在进一步对于原子性质的研究的基础上,卢索福提出了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的中部是原子核,它的特点是又重又小,由不带电的中子及带正电的质子组成,在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绕其运动。这种原子结构的模型,由现代观点看来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统系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个目的是要通过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一点一滴地逐步积累才能达到。在大纲中所规定的物理教学目的中,基础知识是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就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就是首先要抓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化学方程式,是用物质分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式,而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因此,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之一,也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只要学好用好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分子式自然也会同时得到巩固。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通过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进一步明础指出:“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必须让学生经常练习,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逐步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  相似文献   

12.
美国芝加哥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提出了一个有可能导致一场科学理论革命的新的实验证据,认为原来一直被科学界视为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不可分的“夸克”,可能是由比它更小的东西所构成。 “夸克”的质量仅相当于一颗砂粒的10的24次乘幂分之一。现行的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保持其基本属性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其核外带有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最基本单位,“夸克”不占有空间,没有明显的结构,不能被分成更小的单位。然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在使质子和反质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互轰击后发现,“夸克”可能占有某些空间。科学家们说,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夸克”就肯定具有某种内部结构,它也许是由某种比它更为基本的物质构成单位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推理命题的典型形式为“如果有条件A,那么有结论B”。现行的中学课本,把命题描述为“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而命题的结构是这样指出的:“每个命题都可分解为题设与结论两个部份”。其实,题设与结论本身也是命题。所以,中学课本中的命题是由题设与结论两个命题组成的复合命题。 命题演算中蕴涵关系“A→B”(读为A蕴涵B)定义为“非A或B”,通常称为实质蕴涵。也就是“A→B”为假,当且仅当A真且B假时。它的真值表为:  相似文献   

14.
正化学元素是构成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太阳乃至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物质的组成。从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原子论,到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原子论,人类对物质组成的认识逐渐明晰。道尔顿的原子论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单质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不同。19世纪中期,俄罗斯  相似文献   

15.
当能量不停地注入某物体时,其基本粒子的动能将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直到足以使由电子组成的原子壳因气体的分子和原子不断碰撞而破裂,释放出负电子和正离子,这一由中性的、带负电和正电的粒子组成的混合体,称为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个存在形态的等离子,它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透过纷纭复杂的物质世界千变万化的种种现象,人们会发现,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不灭定律不仅是化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也是自然界中物质发生一切变化时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物质是某种既定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它说明物质在发生质变过程中,组成物质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在化学变化前后必然相等,也就是说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物质是永  相似文献   

17.
化合价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如何准确地介绍化合价概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经典化合价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它的定义是:“一定数目的一种元素的原子只能跟一定数目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这种性质叫做化合价。”经典化合价的定义是指“元素原子相互化合的数量关系。”对一些简单化合物分子  相似文献   

18.
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摩尔当量”的概念,并定义为:“与摩尔原子、摩尔分子相似,1摩尔当量物质的重量,如果重量以克计,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的最。摩尔当最习惯上叫做克当量,1摩尔当量物质的重量就是1克当量物质的重量。”克当量与摩尔当量有无区别?克当量是否就是摩尔当量?谈谈如下看法。按SI国际单位制(The internation Systern Of units)摩尔定义为:一物系的物质量,在该物系中,所包含的结构粒子数与0.012千克C~(12)的原子数相等(即Aroqadro数,  相似文献   

19.
有机物的“双重反应性”分为“有机物分子中形成两个反应中心”与“有机物因互变异构为异构体而具有不同反应性”两种情况。通过实例将有机物的互变异构从构造异构体的互变拓宽到立体异构体的互变。指出有机物的“双重反应性”和“互变异构”都属于在环境、介质、溶剂、反应物等因素影响下有机物分子内原子、基团、分子轨道、成键与非键电子相互作用导致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一般教科书中通常写到“看一个分子是否有极性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例如在简单的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如有极性则分子也就有了极性。但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除决定于键的极性外,还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别是对称性)有关”。例如 CH_4分子、H_2O 分子、NH_3分子,前者是对称分子,后两者则是非对称分子,实际上,H_2O 分子和 NH_3分子都具有某些对称因素,为什么说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