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武清冬季PM2.5含碳组分的逐时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京津冀地区冬季气溶胶含碳组分浓度及变化特征, 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天津市武清区针对PM2.5中元素碳(EC)、有机碳(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水溶性离子组分进行实时半在线的逐时浓度综合观测。观测期间EC和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0±4.8和21.5±19.2 μg C/m3, 分别占PM2.5观测组分总浓度平均值的8%和30%。WSOC平均浓度为14.3±11.8 μg C/m3, 占平均OC浓度的67%。观测期间, 污染物浓度的大幅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 OC, EC和WSOC日变化特征相对不显著。观测期间大部分时间OC/EC比值稳定, OC/EC平均值为3.9。通过含碳组分与其他示踪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初步判定武清冬季的气溶胶含碳组分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的一次性排放, 且影响当地的气团经过明显老化过程。约一半的OC来自一次生物质燃烧排放, 另一半来自二次生成。  相似文献   

2.
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3种不同接种方法测定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法所测结果较接近实际值,分别接种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依次接种法可能存在P17(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torescens)溶解、释放细胞中有机物所至的AOC偏高问题。依次接种法有时存在巴氏消毒不能完全杀灭P17,从而干扰AOC-NOX的测定;混合接种法缩短了实验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当1个平皿中P17和N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13年春、夏、秋、冬采集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元素碳。结果表明,碳组分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在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在细粒子中累积效应明显。秋冬季存在二次有机碳污染。对8种碳组分丰度分析说明石家庄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及生物质样品燃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春季沙尘(暴)期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2012 年5 月17-26 日于SACOL 站采用石英膜收集PM10样品, 利用DRI-2001A 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 沙尘(暴)是导致OC、EC 质量浓度增大的主要因素。采样期间EC、OC 和总碳(T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1、11.26 和13.97 μg/m3。进一步分析显示, 沙尘(暴)期间兰州城区碳气溶胶污染逐渐加重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PM10中OC 和EC 的相关系数达到0.94, 揭示SACOL 站OC、EC 的来源相对一致。OC/EC 的均值为5.05, 表明春季SACOL 站PM10中碳气溶胶存在二次污染。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为3.37 μg/m3, 为OC 的29.9%。结合考察周边环境, 分析表明SACOL 站春季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 来自周边环境中的燃煤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碳气溶胶8 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 周边环境的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春季SACOL 站碳气溶胶的主要贡献源。  相似文献   

5.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农地、林地、荒地)下土壤总有机碳、可 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可溶性 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最高,均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可溶性有 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5.23%-13.45%和3.09%-8.82%之间波动.不同 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影响很大,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碳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荒地含量最低;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林地<农 地<荒地,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农地<林地<荒地.腐殖酸含量变化与总有机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广州夏季大气中碳气溶胶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2年6-7月于广州市3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测定了PM10,PM25以及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4.77μg@m-3及78.13μg@m-3.PM10和PM2.5中的OC浓度分别为22.3μg@m-3和15.80μg@m-3,EC浓度分别为7.78和5.90μg@m-3,其中73.8%的OC和77.7%的EC存在于PM25中.在3个采样点PM10和PM25中,OC/EC比值均大于2.0,表明广州夏季大气存在二次污染.各种气象条件对OC、EC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降水和风速是OC、EC浓度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对苏州河、黄浦江4个固定站点的表层水样进行逐月采集,测定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的含量,结合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苏州河非汛期时上游DOC质量浓度(4.52±0.48 mg·L~(–1))明显高于下游(3.66±0.32 mg·L~(–1)),而汛期上下游DOC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推测在汛期与非汛期DOC在上下游输送过程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可能是DOC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苏州河汛期颗粒物δ~(13)C(–29.1‰±1.0‰)比非汛期(–28.1‰±0.6‰)更负,表明汛期浮游生物的生长对POC贡献更大.苏州河汛期与非汛期POC质量分数(POC%)则无明显差异,但非汛期POC%平均值(6.01%±2.27%)略高于汛期(4.10%±0.99%).黄浦江DOC(年平均值3.56±0.31 mg·L~(–1))和POC%(年平均值2.18%±0.56%)上下游差异不明显, DOC呈现冬高夏低的特征.汛期更负的δ13C(–28.1‰±0.9‰)与更低的TSM(79.1±26.4 mg·L~(–1))显示黄浦江汛期时主要受到了太湖来水的影响, POC%表现出汛期高、非汛期低的特征.两条河的有机碳输送均以DOC输送为主,水体自净能力的差异使得苏州河DOC/POC变化范围大于黄浦江.从历史数据比对分析来看, 2005—2016年黄浦江DOC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对黄浦江的有机污染治理初显成效,但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质量浓度的高值表明黄浦江有机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carbonate (TC) in Xifeng Ioess-paleosol sequence have been studied. The δ^13CsoM values vary from -23.8‰ to -20.2‰, which are higher in interglacial than in glacial stages. Contrary to δ^13Csoi values, the δ^13CTc values vary from -8.5‰ to -3.6‰ and are lower in interglacial than in glacial stages. The differences (△δ^13C) between the δ^13CsoM and δ^13CTc values vary from 14.1‰ to 19.4‰. Our results from the Xifeng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dicate that the △δ^13C values represent the ratio of primary carbonate (PC) to secondary carbonate (SC). The △δ^13C values were high in the loess stages, and the maximal PC-to-SC ratio can reach 6:4. But in the paleosol stages, the △δ^13C values were low, with a small proportion of PC. The △δ^13C values in Ioess-paleosol sequence also indic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dust to the loess sediment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because the dust contains the PC.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概念,并讨论了余氯量、有机营养物、水力条件、温度等因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智 《山西科技》2007,(4):124-125
文章探讨了应用ICP-AES技术测定水中有机碳含量的方法。与国外同类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前期处理简单方便、测定时间短、灵敏度高、精密度良好的特点,适合各种天然水体中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开封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封市1994年和2006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1)2006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基本都比1994年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0.99~28.19 g/kg、0.12~23.39 kg/m2和0.39~7.59 kg/m2. (2)各剖面的有机碳含量都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1994年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和缓,2006年垂直变化较剧烈. (3)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垂直分布在剖面点之间存在差异. (4)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改变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贮存与分布. 农业土壤向城市土壤的转变,会增加表层有机碳含量并干扰有机碳沿剖面垂直递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对广州番禺区ZK5孔中全新统横栏组淤泥沉积进行了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值分析。根据其变化可划分2个不同的沉积环境阶段,阶段Ⅰ(15.8-9.0m)的总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总氮含量很低,碳氮比值较高。表明其有机质以陆源为主,有机质生产力明显受气候的控制,阶段Ⅱ(9-1.4m)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上升,变化较小,而碳氮比值下降,表明其主要受海洋的影响,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原地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14.
以莫莫格芦苇沼泽、芦苇-羊草草甸和羊草草甸3种类型湿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溶解有机碳(DOC)和络合态铁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土壤TOC含量芦苇沼泽最高,羊草草旬次之,芦苇-羊草草甸最低;土壤络合态铁含量变化规律与TOC变化相同;土壤DOC含量则表现为羊草草甸最高,芦苇-羊草草甸次之,芦苇沼泽最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湿地土壤TOC、DOC以及络合态铁含量都表现为自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从垂直动态变化看,土壤络合态铁与土壤TOC、DOC含量均有正相关关系;从季节变化看,络合态铁与TOC的季节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芦苇沼泽和羊草草甸的土壤DOC含量与络合态铁含量季节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芦苇-羊草草甸的DOC含量与络合态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西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采用GIS技术和国际上常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总面积为1 004.32万hm2,其0~20 cm和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108 t和1.03×109 t。总体上看,从中北部平原向外至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呈递增趋势,表现出受气候、植被和地形影响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森林土壤0~2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以面积加权)为3.89 kg/m2,低于我国自然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值(570 kg/m2),略高于全国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值(3.00 kg/m2);在0~10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21 kg/m2,略高于近年来中国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估算值(5.46~9.60 kg/m2)。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in airborne PM2.5 in Hangzhou, OC and EC were oxidized to CO2 offline in two thermal step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were measured by mass spectromet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δ13COC values were -52.8‰, -48.1‰, -50.0‰ and -52.5‰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and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was -50.9‰ (-85.0‰ to -35.6‰), whereas δ13CEC values were -26.4‰, -26.9‰, -26.7‰ and -25.9‰ in the four seasons, and its annual value was -26.5‰ (-30.5‰ to -23.8‰). Larg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two types of carbon. δ13COC values were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of δ13CEC, and varied in a large range, and the ratios in both spring and winter were the smallest. δ13CEC varied in a small range, and its mean values in four seasons were nearly the sam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OC and EC in PM2.5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in distinguishing their sources.  相似文献   

17.
根据JJG 821-2005《总有机碳分析仪》检定规程,分析总有机碳分析仪有机碳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并给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评定。以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油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四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空气颗粒物与其排放源中总碳同位素组成及有机碳、元素碳浓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了山西省太原、晋城、长治和潞城等4个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来源.采集4个城市采暖季与非采暖季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风沙尘、城市扬尘样品与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将采集的样品经过前处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总碳与有机碳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重庆万州区PM2.5中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2—2013年分4个季节采集了 PM2.5样品,并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结果显示,在采样期间,万州区 PM2.5中 OC 和 EC 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29.72 μg·m-3和 8.42μg·m-3,OC和 EC浓度之和占到 PM2.5中 27.25%。OC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EC在冬季浓度最高,其他季节浓度变化不大。OC和 EC在 4个季节都有较好的相关性(r为 0.67~0.84),其中,冬季相关性最高(r=0.84),秋季相关性(r=0.67)最差,这与污染物来源复杂有关。应用 OC/EC比值法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估算,SOC年平均浓度为 13.79 μg·m-3,占 OC含量的 46.72%,冬季 SOC的浓度远高于其他季节,冬季较高的 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 SOC 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