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鲁迅生前,用他如椽巨笔与敌人战、与庸众战、与论敌战、与自己战;鲁迅死后,他的文字与思想,被一些人披附上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外衣,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今天,面对鲁迅,我们不仅要力图走近他的文学世界,更应走近他作为启蒙战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学的先驱。他的译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3.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5.
预言的深刻--兼论鲁迅的怀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较,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性,显现出预言般的深邃。他对民主与科学的质疑,对革命及革命者的怀疑,对革命胜利后的预测,对自己死后被利用的猜测,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被史实所印证。这得力于鲁迅彻底的怀疑精神,使他能够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环境,对过去、现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给鲁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鲁迅为了母亲和朱安,被迫与朱安完婚,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性欲极度压抑,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畸变。他所具有的偏至、猜疑、敏感、躁动、郁闷、孤独、攻击……这一系列偏颇的性格和心理倾向,无不与此有关。文章从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关系中,对鲁迅的个性心理、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胡征与鲁迅     
胡征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中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挚着地学习鲁迅作品,进而研究鲁迅诗歌,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受到鲁迅深刻的影响。学习、研究与追随鲁迅,是胡征行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被称为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他执著于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中揭示民族精神的奥秘,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鲁迅因子。他在对国民奴性和权力崇拜的批判与反思,冷峻叙事风格的运用,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以及对正统历史观的颠覆与戏谑的文体品格等方面,继承了鲁迅精神的遗传因子,鲜明地体现出与鲁迅跨越时空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杂文是鲁迅的文体。文章仅从鲁迅杂文的修辞着手,谈谈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主要修辞以及鲁迅杂文修辞运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4.
《朝花夕拾》不仅记载了鲁迅先生的绍兴生活及南京读书,日本留学,回国工作的经历,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表现了他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态,展示了对故乡风情民俗的留恋,文集中所突出描绘的独特的鬼魅世界,以及亲友亡故之往事,既是现实社会的观照,也是鲁迅先生暮年心态的折射,不家乡土风习的撷趣。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于出任大学教职与做学问的态度,以及他最后又逃离大学体制的原因,构成了有关鲁迅大学讲席经历的几个问题。概而言之,行走在人生“歧路”与“穷途”的鲁迅,是几代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的一个缩影,他在大学讲堂几进几出的经历,其实也转化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鲁迅的创作文本出发,阐述了鲁迅思想的片面性和深刻性。通过对作者生活经历和时代的考察,分析了形成这一思想特征的原因在于鲁迅特立独行、怀疑一切的心理性格所导致的直觉单纯的思维方式和孤独自省的心理品性。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19.
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平民化、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悲剧审美意识的确立三个方面。其意义在于向“文学是人学”靠近,背离伪现实主义,突破“大团圆”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学结束了古典时期理想化的美善形态,直接显现现代文学直面人生的悲剧形态,踏上了现代化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教育中,审美与启蒙的矛盾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广义上来理解,审美与启蒙在本原意义上是统一的.尽管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审美主要是通过感性直观实现超功利.启蒙主要是通过理性启迪实现超功利.但它们都指向人的解放和意义的获得.理想的文学教育应该是这种广义的启蒙与审美的统一.但是在人类社会尚不完善的历史阶段,启蒙往往被狭义化,审美也往往被异化.本质相通的审美和启蒙在鲁迅的时代产生了分立.面对分立的两者.鲁迅的选择是凸显启蒙,搁置审美.这就形成了鲁迅重启蒙、轻审美的文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