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采用钻孔与矿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轴迹方位为NE10°±、NE22°±、NE43°±、NE65°±和NW34°±5组褶皱及相关断层的发育特征:阐述了地质构造对煤层发育、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指出该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中生代的3个成盆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阶段、中侏罗世晚期火山-沉积盆地的重现阶段、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的再现阶段)、3次褶皱幕(中侏罗世早期末褶皱幕、晚侏罗世末褶皱幕、白垩纪末褶皱幕)以及新生代的2次构造挤压运动,自早至晚形成的各期压性构造面走向呈现逆时针偏转之规律。  相似文献   

2.
六盘山盆地西南缘构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盆地是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面构造调查、地震与非地震勘探表明,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在盆地西南缘山带发育由多条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逆冲席所组成的复杂的叠瓦型冲断构造,该构造带与酒西盆地祁连山山前带具有类似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背景,成藏地质条件优越,是六盘山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球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征,发现全球的地震和火山具有相似的活动区,其活动区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全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活动区、大洋活动区和俯冲-碰撞带.根据近一个世纪内地震和火山发生强度的大小,将全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时期,通过分析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的平均维度曲线,发现地震和火山在时空上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这很可能与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但局部却显示出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成因理论,指出地壳下部熔岩层所析出气体引发的熔洞形成与垮塌,是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根本原因。文中首先对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各种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与解释,指出传统地震成因的"断层说"对解释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无能为力。文中通过大量理论计算和对实际观察分析,证明火山与构造地震都是地壳内熔岩层中气体熔洞的存在有关。地壳内熔岩的运动使气体熔洞上升,熔洞顶层的垮塌会引发地震。大型熔洞顶层的垮塌会导致高温高压气体的喷发,则引起火山爆发。这种理论能够对地震和火山的成因给出统一合理的解释,为深入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千年的春天,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关于“腾冲火山没有‘死”’的电稿说:北京大学的地质学家们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对腾冲火山群进行着长期的跟踪监测和考察。他们观察到云南腾冲火山的一些异常现象:在火山群周围,至今仍有强烈的水热活动,地热、温泉遍布。这些水汽泉逸出的气体的组合类型,具有典型的火山活动后期的放气性质,这足以说明腾冲火山群仍有地下岩浆活动。于是,我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昆明乘车西行800余公里,跨过西洱河、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翻越苍莽蓊郁的高黎贡山,来到了祖国西南边境的腾冲。  相似文献   

6.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5万聂拉木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系统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到白垩纪喜马拉雅地块始终位于中、低纬度区域(22—13)°S,不存在向东张开的大Tethy洋.晚白垩世后,这个地块快速向北移动.整个显生宙,喜马拉雅地块在北向移动过程中整体上表现为顺时针转动,而且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早更新世旋转角度进一步增大;在晚侏罗世,喜马拉雅地块位于18.6°S,到了早白垩世,已南移至22.4°S,推断在雅鲁藏布江原先的特提斯洋形成于晚侏罗世,扩张期在早白垩世;从始新世以后,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陆陆碰撞)而导致印度板块北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约800km,显示该地区地壳缩短以褶皱、冲断为主.  相似文献   

7.
研究广东省韶关市温泉的出露特点与分布特征,为韶关市温泉的整体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内温泉点的出露位置、构造、热储岩性和水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韶关市温泉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就构造而言,研究区温泉多分布在深大断裂带附近或其衍生的次级断裂上,且往往出露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就岩性而言,有54处温泉出露于侵入岩区及其与围岩接触带附近,22处出露于碳酸盐岩区,仅有6处出露于碎屑岩区。研究区温泉的分布受热源、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深大断裂连通了深部热源,构造裂隙则为地热水提供了主要的运移和储存的空间。NE向深断裂和EW向构造岩浆岩带交汇区域的侵入岩中构造裂隙极为发育,是温泉的集中分布区,而泥盆系-石炭系向斜盆地内断裂发育的碳酸盐岩中,温泉往往沿褶皱轴向形成集中分布带。  相似文献   

8.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大洋地壳跷跷板理论~([1]),厄尔尼诺引起的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反向变化,将导致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强潮汐是火山、地震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激发因素~([2,3])。这是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与厄尔尼诺同时发生的原因。据东方网2001年7月4日消息,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2001年7月3日喷发。据新华网2001年8月5日和17日报道,埃特纳火山7月17日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寒假旅游时,我和爸爸妈妈去泡温泉,可舒服呢!可走,地下为什么会冒出温泉?A:温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大宝藏,它的产生往往与火山和断层有关。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大量熔融的岩浆冲出地面,但也有不少岩浆没有冲出地面。这些在地表附近的岩浆,把自己的热量传导给周围的地下水,使它们变成热水。这些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了温泉。因此,有火山活动的地区,常有可能出现温泉。不过有些地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火山活动,却也有温泉。原来,  相似文献   

10.
王岩 《大自然》2014,(2):62-64
8亿年前的元古代,那里是一片汪洋;5亿年前的寒武纪至奥陶纪末,三叶虫在那里自由地生活;二叠纪中后期,那里火山活动频繁,喷溢而出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约400米厚的玄武岩地层,植被开始在那里发育;从侏罗纪开始,海水逐渐退去,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的下降而大量沉积、埋藏,为煤炭形成创造了条件;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那里隆升;新近纪时期的造山运动使那里的地壳继续上升并多次挤压,终于造就了今天的震旦第一山--峨眉山。  相似文献   

11.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永梅坳陷带铜银矿床区域控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坳陷带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本文探讨了该成矿带中铜(伴生)银矿床的区域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重点研究了沉积环境、岩相建造、不同类型构造、火山活动及热水活动对铜银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铜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各大地构造演化时期的裂陷拉张阶段,空间上分布于相应时期形成的坳陷盆地及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矿床定位于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次级洼地、层间破碎带及火山构造中,成矿作用与热水活动和火山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并显示出多阶段叠加和改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低温热年代学因其较低的封闭温度(300~40℃),可以反映浅表-上地壳的热事件,在沉积盆地演化、造山带剥露隆升、古地形反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褶皱冲断带作为一种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具有演变形式多样、空间差异明显的特点,其变形构造的启动和定型时间难以准确限定。本文对裂变径迹和(U-Th)/He两种常用低温热年代学体系进行简要介绍,总结了四种利用热年代学数据计算平均隆升-剥露速率的方法,重点阐述当前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褶皱冲断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1)确定断层的性质、活动时间和剥露速率;(2)与平衡剖面技术结合恢复变形发展过程;(3)热-运动学数值模拟。低温热年代学显著提高了对褶皱冲断带形成时间和过程的定量化认识,为探讨或辨别动力学机制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开挖卸荷和水力荷载耦合作用下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涌灾害演化特征,以沈白高铁西谷隧道工程为依托,考虑不同富水破碎带构造形式及地下水赋存特征,开展隧道突涌灾害演化过程研究。基于水-岩相互作用原理,建立三维离散元粘合块体-裂隙流耦合模型,明确不同地质构造特征下的隧道突涌灾害模式,分析破碎岩体裂隙扩展和地下水渗流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论有:(1) 引入粘合块体模型和裂隙流组合模型,建立了富水断层破碎带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再现了富水破碎带隧道突涌灾害演化过程。(2) 不同富水破碎带构造形式引起的突涌灾变模式差异显著,且具有不同的触发条件和表现形式。断层破碎带倾角为45°时,破碎岩体沿掌子面下部溜塌涌入隧道,倾角为90°时,围岩向掌子面挤出,倾角为-45°时,表现为拱顶围岩垮塌。(3)富水破碎带突涌灾害程度随着水头增大而加剧,其中倾角为-45°时,突涌灾害程度受水头高度的影响最显著,倾角为90°时,水头高度影响相对较弱,但突涌灾害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15.
嘉峪关新层的走向为北35°—40°西,断层面近直立,深切约十余公里,长约38公里.断层自早白垩世至第四纪以来,其西南盘对东北盘不断发生上升并翘起运动,致使其两侧出露的同期地层的沉积厚度,地下水面的海拔高度与地貌有显著差异.另据:断层面近直立,断层一侧地层的褶皱轴向均有规律地由远离断层的北西西向至断层附近偏转成北西向,断层下降盘冲积扇的中轴线作右旋偏移,流过断层的北大河谷急转向南东沿断层流经一段,说明断层应以右旋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6.
大洋地壳的跷跷板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cm。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火山活动一一对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引言荔波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端,南面与广西交界,约为东经107°37′—108°18′,北纬25°09′—25°39′,全县面积2435平方公里。荔波受中主代侏罗纪一白垩纪燕山运动和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深刻影响,处在贵州高原南倾向桂北丘陵低山过渡的斜坡带上,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300—1468米之间,相对高差超过1100米。境内三支河流自北向南汇入广西的龙江。河谷地带深切,常有沙页岩出露形成一带侵蚀低山、丘陵峡谷盆坝区。全县灰岩分布广泛,并以中、低山为主,常有峰林洼地、峰丛槽谷、溶蚀洼地(漏斗)。在岩溶区内石芽、石林、溶  相似文献   

18.
考虑地震荷载特征及隧道特点,运用多点同时激振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采用结构面单元与实体单元组合模拟断层带的方法,研究了某穿越断层破碎带铁路隧道在未支护条件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了沿隧道横向、纵向和竖向激振地震动工况下与断层破碎带接触部位所产生的位移差、加速度放大倍率和屈服单元等。结果表明:结构面单元与实体单元组合合理模拟了断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性;地震运动引起断层破碎带接触部位产生明显的位移差,横向输入地震动时位移差值最大,达到51.8 mm,而沿纵向和竖向输入时,位移差值仅为横向输入的44.3%和23.1%;同一高程处断裂带的加速度放大倍率明显大于混合花岗岩;断裂带与混合花岗岩过渡段出现明显的剪切屈服区域,且横向、竖向输入地震动时尤其突出;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影响显著,穿越断裂带隧道的断裂带部位与过渡段为抗震设计控制性区域,应深入加强抗震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地震与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关系,并着重对陕西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陕西地震进行中长期予报应密切注意的问题。中国地区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及外太构造带和地中(海)及古地中构造带相交接的三角地区中。这里的地震带大致随着这样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中国构造网,形成了中国地震网。中国历史地震震中的跳动式迁移基本上是沿着这两个系统的构造带方向而反复活动的。陕西关中和秦岭恰好处在中国构造网及地震网的中心地区,东北—西南向的大兴安—龙门山构造带和西北—东南向的天山—大别山构造带在此相交叉。在人类历史时期,这二带的地震活动有其相互交替的周期性。这种交替使陕西这个交叉点反而形成了地震频度较小的地区。只是当二带地壳波浪互相迭加或频繁交替的时期,关中和秦岭才有可能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查干热各沟铜矿矿区的矿床成因,预测找矿前景,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体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赋矿层位、空间展布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区铜矿体主要沿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分布,赋存于超基性岩体、火山岩及断层破碎带内的后期硅质脉体中,受超基性岩体、火山岩及断层破碎带控制,超基性岩体中主要形成岩浆熔离贯入型铜矿,细碧岩及附近断层破碎带内主要形成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其成因类型有岩浆熔离贯入型和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根据矿床的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分析,该矿区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