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青海省交通运输区域网综合发展取决于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对经济现象的综合影响,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对青海省交通区域运输网络发展的影响的权重及影响深度,对影响因子进行排序,为今后路网建设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交通区域网建设驱动因素,利用近几年青海省GDP增长与青海省交通客货运输量增长及GDP对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增长相关性,分析目前影响青海交通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徐伟  杜娟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5):356-3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以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能源和互联网在内的基础设施为纽带,以纽带间的互联互通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区域合作。其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各省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推动各省区之间及各省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之间的有序流动,而这些流的物质承载基础就是交通基础设施。本文基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定量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交通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相应增长1.4324%,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经济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速公路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中枢。文章在分析"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及文山州内交通物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确定区域经济新增长极,论证"平—罗"高速公路成为区域增长轴的可能,并重点利用增长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区域经济系统空间网络化,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文山州"通道经济"体系,从而优化"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实现文山州"通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长江经济带交通空间格局状况,提出一套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提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交通资源成果,结合行业专题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区域的交通网络密度、便捷度和通达性研究的空间化、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日趋合理.研究可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法、三角图法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高速公路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有积极作用,促进了地区交通经济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运通道与其沿海经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演化趋势,在交通经济带理论中拓展海运部分,以海运通道运输量和经济带陆向纵深为共生规模变量,建立海运交通经济带单方非独立共生演化的Logistic模型,以运输经济、烟羽模型、微积分等方法提出其变量作用系数的量化途径和形式,解决未知参数,实现交通运输和地理空间不同范畴、无法...  相似文献   

8.
从空间结构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实属于空间网络结构重塑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空间网络结构的重塑具有显性作用.交通与互联网作为两类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具有联合作用效应.本文从交通空间结构、信息空间结构和综合空间网络结构3个层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通可达性分析发现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辐射状空间网络结构;基于百度指数的信息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形成了多核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综合考虑交通和互联网,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多核多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且区域非均衡性突显.研究充分说明了交通与互联网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作用机制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规律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作为交通经济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经济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它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阐述的基础上,从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区域条件、沿线产业带结构、城镇体系等方面对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规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交通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凌垚  王海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1):13484-13490
为有效促进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区域交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评估。研究通过构建交通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三阶段DEA-Bootstrap模型对区域交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估。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剔除评估过程中的环境误差,引入Bootstrap方法克服DEA模型有效性值的内在依赖性,并以长江经济带11个区域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干扰的影响,长江经济带交通资源配置效率为0.612,较传统DEA计算效率结果下降了0.189。解决技术投入冗余和促进规模效率发展是该区域交通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可见,该方法可有效避免传统 DEA 方法在评估资源配置效率时的偏差,高效评估区域交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驱动下,青海、甘肃、宁夏3省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适时构建整体结构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城市群组合体系的完善,将促使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构成我国"西三角"经济圈,3省区城市经济带的形成,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内陆向西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通道,形成黄河上游内陆向西开放核心地带.在探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基础上,认为目前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建设应从构建巨型产业带、沿黄城市带、内陆合作开放带3个战略方向出发,在国家层面上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向西开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带.  相似文献   

12.
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区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制约着区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区山洪灾害成因和基本特性分析,提出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建构主义教育学的框架下诠释了教师信念的概念。针对大学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师信念现状,以大连民族大学青年英语教师为调研对象,从教师对学生角色理解和教师对学习过程认知的视角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0 %的青年教师已经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超过60%以上的教师认识到了学习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能够安排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提高的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建构主义教学观彻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建立培训机制、改革评估机制和个体教师信念反思机制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构建了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利用该指标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得到青海省各城镇之间的相对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指数(Wij)。结果表明:Wij〉0.4时,两城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此类城镇主要集中在青海省东部,以西宁为核心,湟中、平安、大通、湟源、乐都、互助为次级中心,化隆、循化、门源、海晏、尖扎、共和、贵德为三级城镇形成城市圈;Wij非常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高原地区,未来空间布局为点核式资源中心发展城市和生态型Ⅱ级县域中心城镇。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各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排序,对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于整个系统的集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总量适应度、能力适应度和效率适应度三个维度构建了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理论对其行了定量分析。以湖北省为例,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节点,建立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广东省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选取14项经济指标,定量评价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东省交通优势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广东省分为五个协调类型区,并对各种类型区进行分析和提出发展对策。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广东省的交通优势度和区域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旅游空间发展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对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业进行了竞争力和经济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具有显著差别,太原市、晋中市竞争力最强,且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最活跃.1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与经济联系量排名具有很大契合度,太原、晋中居首,朔州、吕梁居尾.结合区域地理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即核心旅游经济圈、晋北旅游经济带、晋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