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我国大一统的基本国情和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西藏历代杰出爱国进步代表人物为对象,提出了深入研究阐释西藏各族历史人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历史贡献之三个维度重要内容,并以典型列举等形式,阐述了在多元一体国家形成过程中、在西藏地方历史的关键节点,西藏各族爱国志士引领时代潮流、架起中央与西藏地方桥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西南指以云南为中心,包括川西南、桂西、黔西。该区为古羌人族系、古越人族系、古濮人族系的交汇地,他们与今之藏缅语族各族、壮侗语族各族、孟高棉语族各族有着渊源关系。清楚地认识这些渊源关系,对国家的稳定及民族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峡文化圈概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文化圈”就其形成可以从山水同源、经济同体、民族同根等来考察;从其表里层次,亦可从民俗民风、文学艺术来体现;其表现形式如蚕桑文化、山水文化、巴楚文化、军事文化更是丰富深厚.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在民族地区办学维护各族师生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处在特殊区情西藏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西藏高校在祖国边疆民族地区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作用,肩负着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起航新时代,西藏高校理应直面存在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凝练好经验好做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发挥高校学科和平台优势,有效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形式;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中条山区是我国重要铜矿区之一,矿床类型多,成因复杂。但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床,是在中条山西南段发现的一种铜矿类型,其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基底和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液等综合作用下改造加富形成。其成因属于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矿床。探讨了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6.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迁徙不定;迁徙方向主要朝向西南,但也普遍存在着从中印半岛北部向北迁入滇东南或从滇东南返回贵州的情况;迁徙中既形成了与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各族大杂居的局面,也形成了许多小聚居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李丽 《科技资讯》2011,(23):136-136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近些年来,各地发生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西南旱灾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中包括人为的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形成降雨的原因;工农业用水供求量大的原因;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的原因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水资源缺乏,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开创党在西藏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程,能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因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西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为科学指引的理论基础、汉藏等各族人民同根同源同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藏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现实基础;在此前提下,只有围绕“四个与共”理念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宣传,围绕涵养民族团结精神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内涵式发展,围绕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目的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跨界民族因现代国家边界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发现,其边界意识具有模糊性,其民族认同也超越了国家认同,这将会对我们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忽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的现状,对体育意识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意识的形成与终身教育的关系,进而说明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是衡量终身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由于列强对西南边疆的贪觊,不断地向西南边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西南边疆问题被迫卷入了国际化因素,这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庞杂,存在着政教合一、土司制度等政治制度,增加了西南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社会政治形势不断变化、演变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缩影。通过对西南边疆复杂社会政治生态的分析、总结,对于深刻认识近代西南乃至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与严重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历程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古苗疆走廊"形成过程的追溯,初步探讨了国家力量、汉族移民及文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及各民族社会带来的冲击;认为明清时代西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变迁,其主要特点就是王朝权力依托"国家走廊"自上而下地开展"国家化"整合过程,其地域及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宏大的"国家叙事"间有着内在因果关联;进而对前近代时期的"国家化"等内涵进行了若干理论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与滇因为地域相邻,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古蜀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个联盟之国,或称为宗主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东方有巴国与楚国,北方有秦,这些都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盛的列国。而在同时期的西南夷区域,夜郎与滇等依然是小邦,或者是"邑聚"之类的部族。古蜀国通过商贾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以获取资源,此类商贸活动既有短程也有远程,产自于古蜀国的丝绸、青铜器、巴蜀的盐巴,以及其他很多物品,便通过商贸输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有些物品甚至经过远程贸易辗转贩卖到了南亚和中亚。与此同时,古蜀国成熟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在商周之后随着商贸传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汉武帝大力经略西南夷,到东汉时期西南丝路已成为重要国际通道;后诸葛亮平定南中,有效地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各族的团结与融合,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篮球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培养篮球意识与问题意识的方法,及对形成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基本训练内容、基础、重要标志和基本条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壮族女性跟各族妇女都有大致一样的生活道路。在封建社会受着旧思想旧意识的束缚,背着沉重的包袱跋涉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后争取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壮族女性有别于其他民族妇女,根据《梁书》、《晋书》等古籍记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及其产业在今天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确立相应的高技术意识。本文探讨了高技术意识的形成和构成。高技术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并且需要倡导与培养。高技术的意识观念、意向观念、决策观念构成为高技术意识的有机系统。本文还探讨了倡导高技术意识对人才观、经济发展观、创新精神和科技兴国意识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对我国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数值预报,结论表明该模式对西南涡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涡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从而再次从理论上定性的论证了有关的实际观测结沦以及天气学观测所得到的论点。笔者认为:冷空气对西南低涡的补充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水汽充足的条件下,降水对西南低涡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降水中心发生在西南低涡周围时,西南低涡得以相对增强,如降水中心发生在西南低涡内部时,西南低涡有填塞的可能,西南低涡一但形成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也能维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回族的形成问题,史学界主要从族源、形成年代、民族认同意识、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去研究,成果斐然.但从其最初来华的人员成分看,包括商人、军士、工匠、教士、学者、平民等,这些人中军士的数量巨大,从职业成分去分析,可以看出回回军队在回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李姓是由山东李姓、陇西李姓、诏赐李姓和其他李姓构成的。尤其是唐廷诏赐各族人员以国姓,对冲破旧有的传统宗族观念,缓和民族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认同心理的发展和中华一体观念深入各族民心,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从唐代的中华民族的新意识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民族分裂主义,都是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