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明确活性蓝4(RB-4)的亲和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RB-4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RB-4与BSA的相互作用使BSA内部疏水性基团暴露。RB-4与BSA通过静态淬灭机制反应,结合位点数约为2。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G0,且△H0,△S0,表明结合过程是自发放热过程且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RB-4与BSA之间的结合导致BSA的三级结构被破坏,从而使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周围微环境的疏水性增强。BSA与RB-4之间的主要氨基酸作用位点为Phe-567、Ala-568、Ala-510、Val-575、Pro-572、Phe-508和Phe-506,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计算研究了橙皮素同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相互作用,并将结果同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橙皮素均可以通过静态猝灭的方式有效地猝灭这2种蛋白质,且猝灭常数相近,猝灭效率差别很小。橙皮素与HSA结合位点数与BSA相同,但是结合常数小于BSA,并且同步荧光光谱数据显示橙皮素与BSA和HSA的相互作用使得这2种血清蛋白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导致荧光猝灭。分子对接计算表明,橙皮素同BSA及HSA的作用方式相似,都是在疏水及氢键作用驱动下结合在BSA或HSA部分氨基酸残基形成的疏水性口袋中。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生物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黄酚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静态猝灭是导致大黄酚对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并由此推断大黄酚与BSA之间的作用力是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大黄酚能够进入BSA的疏水空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疏水作用,而且还有氢键作用,这与热力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对柚皮素(naringenin, NG)、柚皮苷(柚皮素-7-新橙皮苷,naringin, NA)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荧光发射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获得了NG, NA同BSA之间的结合模型。优化了水浴时间和溶液pH等实验条件,荧光测试结果显示NG,NA浓度与BSA的荧光发射强度呈负相关,并且NG猝灭BSA的程度强于NA。通过分析不同浓度NG, NA猝灭BSA的荧光发射可知,NG与NA猝灭BSA的机理都是静态猝灭,即与BSA形成1∶1型非共价复合物。同步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NG与NA对BSA的Trp残基的影响强于对Tyr残基的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在BSA的Trp213残基附近存在一个疏水性口袋,NG可以进入其中并与BSA形成复合物,而NA则结合在BSA表面,无论NA还是NG都与BSA的多个氨基酸残基存在氢键或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利培酮(RI)猝灭反应的信息.研究表明:加入RI后,通过动态猝灭机制,BSA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通过计算得出RI与BSA的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c)和Hill系数(nH).使用范托夫方程测定热力学参数、焓变化(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ΔG).结果表明,RI与BSA的相互作用是自发的.静电作用力是主要的作用力类型.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RI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RI与BSA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BSA的亚螺旋域ⅡA中.nH≈1,表明RI分子之间对结合反应几乎无协同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共存金属离子对RI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异烟肼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异烟肼(INH)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INH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通过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这种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INH和BSA形成了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INH与BSA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技术研究了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金属离子Zn2+共存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芦丁对BSA有荧光静态猝灭作用;Zn2+存在时,不改变芦丁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类型,但使芦丁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LB增大;由热力学数据可知芦丁和BSA分子间以疏水作用为主,Zn2+的参与不改变BSA-芦丁分子间作用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有机磷钨多金属氧酸盐FSPW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考查了有机磷钨多金属氧酸盐K10C4H4FN2O2Sm(PW11O39)2·12.5H2O(FSPW)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化合物FSPW引起BSA蛋白质荧光强度发生有规律猝灭.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结果可以判断,化合物FSPW对BSA的荧光猝灭是与BSA基态分子间发生作用的结果,与BSA结合反应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化合物FSPW与BSA相互作用的AG<0,表明它与BSA的结合平衡是一个自发的过程.△H<0、△S<0说明化合物FSPW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与BSA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焓驱动的结果.化合物FSPW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BSA发生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化合物FSPW与BSA发生了强结合并进入蛋白质的疏水腔,导致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结合位点接近于色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9.
手性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通常表现出立体选择性。采用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R-烯唑醇和S-烯唑醇与人血清蛋白(HSA)/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差异。结果表明:血清蛋白与R-烯唑醇的结合能力强于S-烯唑醇;烯唑醇对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R-烯唑醇和S-烯唑醇与HSA相互作用的总能量分别为-26.4 kJ/mol和-23.6 kJ/mol,与BSA的对接能量分别为-27.6 kJ/mol和-23.3 kJ/mol,说明R-烯唑醇与血清蛋白形成的复合物更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开展烯唑醇的立体选择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法(FS)和紫外光谱法(UV)研究了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普利沙星猝灭BSA荧光的主要原因;求得了普利沙星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在25℃时为1.05×105、在37℃时为6.68×104;它们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为1;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得给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为5.5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163.牛血清白蛋白与普利沙星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静电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的患者50例(100只眼),以视疲劳的10项自觉症状为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屈光情况,同时观察记录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一个疗程后,显效41例(82%),有效7例(14%),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地缓解视频终端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治疗视疲劳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根据猪β干扰素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按酵母密码子的偏好性,在引物中对稀有密码子进行同义突变,即第3位的TAT基因突变为TAC,第7位的CGA基因突变为AGA,第164位的CGG基因突变为CGT。同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把17位的半胱氨酸密码子TGT突变为丝氨酸密码子TCT,构建poIFNβSer17...  相似文献   

13.
以含有聚环氧乙烷(PEO)和侧链含有查尔酮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A)的二嵌段共聚物(PEO272-b-PMA(Chal)97)为原料,以不同浓度的醋酸纤维素CA(Cellulose acetate)溶液制成的薄膜作为牺牲层,利用相分离法制备具有贯通结构的自支撑薄膜。结果表明:CA的浓度对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薄膜的性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9%)内,薄膜的性质如表面的平滑性、亲疏水性以及通道的尺寸和分布的均匀性等随CA浓度的增加而更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用特异性化学修饰和荧光光谱的方法分析川泽泻凝集素(APL)活性位点氨基酸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色氨酸的化学修饰使活性降低80%,统计出每分子APL含有2个色氨酸残基,一个色氨酸位于凝集活性中心,另一个位于分子表面的疏水袋中,与凝集活性无关.精氨酸的化学修饰使活性降低50%,半胱氨酸的化学修饰使活性完全丧失.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化学修饰后凝集活性无明显变化.表明色氨酸、精氨酸和半胱氨酸对凝集素的凝集活性中心的构成起重要作用,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位于凝集素的凝集活性中心附近,只是在维持凝集素分子的构象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mpylmethyl cellulose,HPMC)水凝胶作为模板合成了羟基磷灰石.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检测手段对所得的产物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结果表明:HPMC水凝胶模板可以诱导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模板分子上的多羟基与磷灰石晶体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模板的疏水微区和凝胶网络结构为磷灰石的形成提供了微环境,也决定着磷灰石晶体的微观形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了香豆素类二聚体作为AChE抑制剂在正常活性位点(Set203、Glu334和His447)和外周阴离子活性位点(His287、Tyr72、Tyr441和Glu292)的作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抑制剂有两个负电性中心:抑制剂母体的内酯区和6位或7位的苄基区.由于这两部分负电作用比较强极易与周围蛋白质发生静电作用,从而导致氢键的形成.研究发现香豆素二聚体类抑制剂更容易结合在AChE的外周阴离子活性区域.这类抑制剂在外周阴离子活性位点有相同的作用模式.这使得香豆素类二聚体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更好应用前景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具有水解脂肪的能力,且特定位点的突变能够影响Patatin的水解酶活性.Patatin的水解酶活性中心是由Ser77和Asp215组成,首先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Patatin及其突变体的稳定性和构象变化,通过结构比对没有发现构象规律性的变化,然后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发现了两个基团(Patatin及其突变体活性位点Ser77的羟基与底物p-硝基苯基癸酯的酯键)间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H109A和D182A(活性减弱)两个基团之间的距离偏大,而R368A,E140A,H109N(活性增强)两个基团之间的距离偏小,符合之前的生化数据.这说明Ser77的羟基与底物PNPC10的酯键间的距离可能能够影响底物小分子与Patatin蛋白的结合,从而影响Patatin酯酶的活性.同时,根据细胞内溶质磷脂酶A2(cPLA2)反应过程,我们推测了Patatin与底物之间可能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GenBank数据库中获取了微生物来源的嗜热脂肪酶序列77条,耐热脂肪酶序列65条,分别统计分析序列中20种氨基酸出现的频次,二肽片段、三肽片段出现的差异以及非相邻二元组合的偏爱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序列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统计学意义上,20种天然氨基酸残基中,亮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在嗜热蛋白序列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其在耐热蛋白中出现的频率;二肽片段KC,EE,KE,RE,VE,YI,EK,VK,EV,YV,EY,KY,VY和YY的出现频率在嗜热蛋白中显著高于其在耐热蛋白中出现的频率。三肽片段的出现频率和非相邻二元组合的序列偏爱性也显示与蛋白耐热性显著相关。训练集的分类准确率达99.65%,真实数据集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8.41%。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2,5-吡啶-二羧酸为配体,得到了Cd(Ⅱ)配聚物:[Cd2(2,5-pdc)2(H2O)4]n(2,5-H2pdc=2,5-吡啶-二羧酸).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聚物的晶体结构.配聚物的不对称单元为Cd2(2,5-pdc)2(H2O)4,其中两个不等效的金属Cd(Ⅱ)离子均为6配位.在配聚物晶体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pdc2-上的羧基O原子连接,形成了具有2D结构的配聚物,氢键进一步将其连接成3D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研究了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该配聚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较强的光伏响应,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配聚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IR光谱进行了测定和指认,并将SPS谱与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珍珠和薏米为主要原料制作乳酸发酵饮料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调配组合为:蔗糖10%,香精0.1%,薏米发酵液与珍珠水解液的体积比为2∶1。对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酸度、还原糖、金属元素、氨基酸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还原糖质量浓度为11.9 mg.mL-1;可溶性固形物为4.6%;pH值为4.97(16.5℃时);Zn、Mg、Fe、Mn、Na、Ca、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672,5.14340,.23260,.2933,241.76,136.093,4.87μg.mL-1;Cd、Pb、Cr、Cu和Co等均未测出;且含有Asp、Thr、Ser、Glu、Gly、Ala、Val、MetI、le、Leu、Tyr、Phe、Lys、His、Arg和Pro等16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