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生命情怀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当下的个体生命,他认为个体生命面对物欲与命运的双重困境,解决之道在于内心持有游世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生命本性生存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孳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旧时代交替的巴黎,波德莱尔一方面厌恶现实,一方面退守孤独,追寻艺术和美;他把肮脏的现实之"恶"通过文学创作转化成艺术的"花",能移情到任何个体身上寻求故事充当素材,但又永远与观察对象保持距离。其整体生命状态如同"寄居蟹",在追求永恒的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孤独的成全与颠覆。本文通过探讨波德莱尔的这种寄居蟹特征,试图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困境,抓住人们精神世界里最敏感和脆弱的神经,把人们引向最为原始的孤独和无助的境地,引发人们在这样的状态下思索、挣扎和寻找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完成在精神荒原里流放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的个体视域是以“小大之辩”为例,揭示个体存在方式的不同形态,并探究不同个体在差异中如何追寻自身的逍遥。就个体的存在方式而言,庄子以大鹏与斥鷃为隐喻,说明个体存在方式的差异。就个体的视域而言,庄子从蜩与学鸠的视域差异出发,揭示不同个体对逍遥体悟的差异性,进而展现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就个体的自我升华而言,庄子从物我和解出发,尝试化解个体自身的逍遥与他物之间的障碍,并以超越“我”与“物”矛盾的个体视角来观照“物”本身。庄子认为个体在追求个体的逍遥时,必然受到外物的羁绊。庄子通过对不同个体在各自逍遥的视域下,阐释个体自身实现逍遥何以可能,并从中发现寻求“物”与“我”和解的现实途径,达到个体的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哥特式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两位南方“淑女”爱米丽和爱密利亚小姐变态畸形的爱情,来展现以福克纳和麦卡勒为代表的现代美国南方作家笔下哥特式的恐怖、荒凉绝望的畸零世界,并揭示美国南方传统社会及其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瓦解和人们,尤其是妇女,在冷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与世隔绝的孤独状态和变态心理。南方“淑女”的孤独心灵和变态恋情隐喻美国南方及至整个现代化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成说,以诗词发展史的视角,放眼于宋词渐趋理性的背景、男性文学的环境、豪放婉约的分野,从文学本原的感性之美、女性个体生命的真诚歌唱、脱胎于五代词风、柔中有刚的中和之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李清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的黄昏意象表达了盛唐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盛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俗世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盛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壮之情 ,展现了盛唐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为己之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开启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为己之学"作为书院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修身治德,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理想人格的成就;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倾向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有其特别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内容。2.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4堵皂学懂思亲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陈染的文本世界流淌着强烈的纯女性色彩,带着某种反叛传统道德的意味以及鲜明的自怜意识。本文主要从陈染的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其文本世界中绵延不绝的孤独之痛,无法归依的漂泊感,从而说明陈染散文创作并非属于“贵族化”的自负,而是出自对女性精神家园和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罗锦旻 《科技信息》2010,(2):165-16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清华园写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文中流露出的孤独情绪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这里引起笔者注意并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孤独缘何而生?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决定"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朱先生写《荷》文时,便陷入了人生负担过重的生存境况。其二,"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社会变革又给他带来了选择的彷徨。朱先生的"烦闷"和"孤独"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无可避免的矛盾。以朱先生的个性来说只有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独处之妙处和孤独的趣味,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欣赏者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詹玉是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成员,《名儒草堂诗馀》收录其词九首,他与刘辰翁关系密切。詹玉词作主要是抒写亡国之恨,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乐于隐居山林之情;其次写凡间男女的性爱之情,凡人的相思之情,神仙的爱情,这部分词占了詹玉词的一半。詹玉写凡间男女性爱之情是非常大胆的。詹玉的词有的语意率真,有的则比较隐晦。  相似文献   

15.
逃避孤独——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郁达夫小说漫迷的情绪流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孤独和对孤独的逃避。当旧的文化结构开始解体,个体生命在压抑中觉醒,而现实仍为浓重的黑暗所笼罩时,现代作家大都难免为孤独感所包围——生活上的,文化上的和心理上的,郁达夫所表现的孤独则更多地联系着他个人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强调艺术的欣赏性和技巧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去发现和感受艺术歌曲的渊源之美、演唱之美、情感之美和伴奏之美.  相似文献   

17.
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从《孤独者》到《沧浪之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日趋坍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立之时,现代知识分子该扮演什么角色?面对金钱和权力霸权与自己所困守的虚无,现代知识分子无法给自己定位。《孤独》中的魏连殳面对困苦的生活,社会的抛弃,作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否定和价值的重新拾取。《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则抛弃中国传统的人精神,以功利作为人生的唯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20.
词乃心学,秦观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实现了情爱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融合,从而展示了一颗作为个体存在的文人的纯粹心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秦观之写心词流淌着花间以来的写情词中所没有的沉重的生命忧伤.这种忧伤弱则弱矣,却是真挚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