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珠蕨属5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较为一致,三裂缝,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具明显的角,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由外壁和周壁共同形成纹饰轮廓,财壁紧附于外壁上,呈疣状或具颗粒状的疣块状。作者从孢子形态的角度,对珠蕨属的与中国蕨科其他属之间的关系及分类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短肠蕨属21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较为一致,单裂缝,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或半圆形。外壁表面光滑。周壁两层,内层薄,紧贴于外壁上;外层厚,向外隆起形成褐皱;在周壁外层和内层之间常具大的腔隙,有时周壁外层剥离。作者还从孢子形态的角度,对短肠蕨属的地位和相近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京产鳞毛蕨属4种植物孢子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其孢子周壁纹饰在种间有着显著差异,为其系统分类和孢粉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贯众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贯众(Cyrtomium fortuneiJ.Sm.)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贯众成熟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耳状褶皱纹饰,孢子外壁由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构成,表面光滑;周壁可分为周壁内层和周壁外层两部分,周壁内层薄,周壁外层是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周壁内层表面疏松沉积的同时逐渐隆起形成的,隆起进而形成了孢子的耳状褶皱纹饰.探讨了孢壁各层的形成和发育规律,为孢粉学和蕨类植物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目前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台湾、海南和云南的西双版纳,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本研究从七指蕨的孢子萌发特性和光合特性2方面入手,探讨七指蕨可能的濒危机制,为七指蕨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七指蕨孢子萌发率极低,是导致其自然更新较弱的原因之一;②七指蕨与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等其他蕨类植物相比,光补偿点(LCP)接近,但七指蕨的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说明,七指蕨属于典型的阴生性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范围较窄,强光下碳同化能力有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光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七指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保护森林植被对于保护濒危植物七指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蓖麻的花粉形态、外壁的层次及表面纹饰进行了系统观察,报道花粉的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为蓖麻花粉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斑种草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山东斑种草属2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报道了花粉形态特征,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的分类意义,结果表明本属花粉粒大小和外壁纹饰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种牡丹不同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报道了花粉形态特征和种闻差异,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在种间演化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牡丹属牡丹组成熟花粉粒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秦岭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4属11种以及剑蕨科(Loxogrammaceae)2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水龙骨科植物的孢子形态基本一致,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或半圆形,周壁明显或不明显,孢子表面饰纹存在种、属间差异;剑蕨科2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孢子形态学的基础上,讨论了较有争议的剑蕨科与水龙骨科的关系,以及水龙骨科内石韦属(Pyrrosia Mirbel)与石蕨属(Saxiglossum Ching)的属、种间异同,以期为水龙骨科系统分类和孢粉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详细观察了北京岩蕨属2种孢子的形态结构特征,为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和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N2、高纯空气[V(O2):V(N2)=21:79]和CO2为加压介质,研究高压条件下蓝色犁头霉孢子存活率的变化情况。在3种不同加压介质下,蓝色犁头霉孢子存活率显示出相同的变化规律,随压力升高,孢子存活率逐步降低;压力一定时,蓝色犁头霉孢子存活率随保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相同压力和保压时间下,蓝色犁头霉孢子在高纯空气中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在N2和CO2中的孢子存活率,其中蓝色犁头霉孢子在CO2中的存活率始终低于其他两种加压介质;在适宜的压力和加压介质条件下,压力可显著提高蓝色犁头霉氢化可的松产量。  相似文献   

12.
道地药材白芷根际AM真菌的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在河北省安国市的4个样地,从0~10、10~20、20~30和30~40 cm 4个土层采集白芷根际土样,系统研究白芷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芷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白芷具有Paris型菌根.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在齐村最高,孢子密度在郭北庄最高,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和AM真菌定殖率有显著影响,在10~20 cm或20~30 cm土层出现最大孢子密度;AM真菌定殖率在0~10 cm或20~30 cm土层有最大值.总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AM真菌泡囊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菌根定殖率与孢子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土样中AM真菌有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华南紫萁,OsmundavachelliiHOOk,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因含叶绿体而呈绿色[2],孢子壁为淡灰白色.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孢子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小的细胞细胞伸长为假根,大的为配子体的原始细胞,原叶体的原始细胞分裂产生形成丝状体,丝状体顶端所有细胞同时分裂形成片状体,最后配子体成心脏形,具一个中脉和薄的侧翅的原叶体,孢子播种32天后开始在原叶体上出现了圆球状的精子器和颈卵器,精子卵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幼孢子体并寄生有配子体上,幼孢子体生长成为植株.用显微摄影摄像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并把生活史的各个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原色保存,制成完整的蕨类生活史标本.  相似文献   

14.
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500 m口径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正在贵州建设的重大科学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中FAST馈源一次支撑测量精度要求17 mm,将采用GPS-RTK与全站仪两种测量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实测数据分析FAST台址洼地环境对GPS-RTK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并根据FAST台址地形图和馈源舱的运行轨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前期获得的1株具有较高漆酶活性的细菌菌株LC01进行鉴定及相关酶学性质研究,以开发具有较好工业应用特性的细菌漆酶。【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测定其芽孢漆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性质及染料降解能力。【结果】经鉴定菌株LC01为短小芽孢杆菌,该菌株的芽孢漆酶氧化底物2,2'-连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丁香醛连氮和2,6-二甲氧基苯酚的最适pH分别为3.0、6.6和8.6,以丁香醛连氮为底物的最适催化温度为80 ℃,在pH 9.0放置10 d或50 ℃处理10 h后均有较高活性。在pH 9.0时,芽孢漆酶-介体系统能有效脱色不同结构的染料。对染料活性黑5和靛红反应1 h后脱色率达90%以上,对RB亮蓝的脱色6 h后也达到了90%。【结论】短小芽孢杆菌LC01的芽孢漆酶能有效脱色染料且在碱性和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稳定性,表明其在多种工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离体条件下培养AM真菌孢子,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成分以及培养温度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优化AM真菌孢子的培养环境.结果表明:培养基pH6.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孢子的萌发.AM真菌在土壤中储存两个月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培养基中添加人工合成植物激素GR24对孢子萌发率有极显著影响,浓度450 pg/L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低浓度的精胺能够增加孢子菌丝的生长点个数,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含量过高时(>40 mg/L)抑制孢子的萌发.培养温度30℃较适合AM真菌孢子的萌发,低于或高于30℃孢子萌发率有所下降.本试验结果将为构建AM真菌-毛状根双重培养体系提供适宜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PH和钙离子浓度对葫芦藓暖地变种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室内采用琼脂培养基研究了PH和钙离子浓度对葫芦藓暖地变种Fuaria hygrometrica Hedw.ver.calvescensKind的影响。结果表明,葫芦藓暖地变种孢子萌发范围PH=6-9,最适点PH=8;其孢子萌发钙离子浓度为0-0.5,最适点钙离子浓度为0.0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BsR05发酵液的芽孢产量,采用响应面法对BsR05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玉米粉、(NH_4)_2SO_4和MgSO_4·7H_2O为影响产孢的主要因子。采用最陡爬坡路径法确定3个因素的响应中心点及最适浓度范围,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建立主要培养基成分与芽孢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并确定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葡萄糖5 g/L、玉米粉15.9 g/L、豆粕40.0 g/L、K_2HPO_4 3.0 g/L、KH_2PO_4 1.0 g/L、(NH_4)_2SO_4 2.1 g/L、MgSO_4·7H_2O 0.40 g/L、MnSO_4 0.02 g/L。经重复实验验证,平均芽孢含量与预测芽孢含量基本一致,发酵液中BsR05的芽孢产量从优化前的4.73×10~9 CFU/m L提高到6.02×10~9 CFU/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