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子恺认为儿童是天赋的身心健全者。儿童时代是“惟我独尊”的黄金时代,儿童与成人的生活是完全异质的。他所肯定的其实是具有原始人格人物特征的儿童。丰子恺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通过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来守护儿童的心灵世界。体现出儿童本位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于丰子恺与儿童文学,过去曾有不少人作过专论,但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搞混淆了的问题。有不少同志,对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存在着一个误解,即把丰子恺早期许多写儿童的散文归到儿童文学的范畴中去。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对故乡人事的回忆和描摹的散文以及在抗战时期逃难桂林的见闻日记里,丰子恺以清新趣味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情风俗画卷。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民俗文化元素具体体现在,通过对饮食、方言俗语、人物称谓、岁时节日、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构成他的散文的一些主要情节,揭示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氛围,体现作品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在丰子恺的画作中 ,有一些是采用木刻的表现方法发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在抗战期间出版的画集《画中有诗》。该画集中所收集的画 ,是丰子恺选取古诗句 ,以现代人的关照而创作的。丰子恺在自序中明确地说 :“近来积累渐多 ,乃选六十幅付木刻 ,以示海内诸友。名之曰《画中有诗》。”[1] 其实 ,丰子恺从他漫画的起步阶段就已经用木刻的形式发表画了。在当代的丰子恺研究者中 ,最早研究这个现象的是毕克官。由于朱光潜先生是丰子恺的同代挚友 ,又由于朱光潜曾经写有一篇题为《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的文章 ,毕克官于 1 979年 9月 1 5日拜…  相似文献   

5.
萍乡博物馆珍藏了丰子恺先生的两幅漫画《绛园图》和《恢复旧神州》,通过品读这两幅漫画,我们发现,他的漫画虽寥寥几笔,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是对他艺术风格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三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7.
除了归依三宝之后的几年时间以及生病以外,丰子恺终生都嗜酒与食肉,嗜酒的内在动机是对艺术家兴味与嗜好的坚持,食肉则出于对三净肉的认同。过于宽松的护生观、闲情逸致的文化取向和特殊时期的特殊情绪,是丰子恺的护生言行出现偏差的三种原因,三种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种原因,即丰子恺在修持方面的不足——不能精严持戒。酒肉及护生方面的观念与行为,展现了丰子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1930年6月1日,《中国儿童时报》在绍兴诞生。创办人为田锡安先生。该报的宗旨,正如发刊词所说:“培养社会儿童与科学儿童相结合的新中国儿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编辑者对报纸的版面曾有精心的安排。它的第一版为时事综述,意在引导儿童关心国家大事;第二、三版为科学、文艺;第四版名为“自己的园地”,专刊儿童自己的作品。国内著名书画家丰子恺、姜丹书,潘天寿等经常为报纸作画。由于该报同人的努力,且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供  相似文献   

9.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故乡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在石门镇“缘缘堂”里度过的岁月一直被人们传诵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丰子恺一生曾到过许多地方,仅抗战期间的逃难和抗战胜利后的复员,他的足迹就踏遍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四川、河南、江苏等许多省份。他在上海居住的时间更长,解放以后一直定居在那里。尽管如此,丰子恺先生却把杭州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丰子恺先生曾说:“我的老家在离开杭州约一百里的地方,然而我少年时代就到杭州读书,中年时代又在杭州作‘寓公’,因此杭州可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丰子恺先生艺术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事迹确实与杭州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本人对杭州也怀有美好的感情。本文试图对丰子恺先生与杭州的因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与泰戈尔没有直接交往过。但他俩却有一位共同的学生魏风江为其牵线而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魏风江是丰子恺的学生。1933年12月,他受蔡元培的派遣留学印度,成了泰戈尔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魏风江对丰子恺和泰戈尔都十分敬佩,并有意作这两位艺术家的牵线人。他说:“我诚意地想把中国的艺术家丰子恺和印度的艺术家泰戈尔联系起来。因为两老的绘画、音乐和文学在国内都是著名的,而教育思想更有许多的共同之点。”那时魏风江常能收  相似文献   

12.
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丰子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子恺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是对立地存在的,两者之间有极强的依赖关联性.20世纪初,丰子恺从对西方绘画史的考察中,敏感地意识到了现代科学的实用精神正对传统的艺术精神产生着破坏作用.为了遏止这种破坏作用的进一步发生,维护艺术的独立地位,丰子恺详细论述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不同,进而建立起他自己的科学观与艺术观.在这种"科学-艺术"的对待考察中,丰子恺的关注焦点,乃在于讨论"心-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或者说,在于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包括艺术与审美)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的,正是"我思"主体.因此,对丰子恺来说,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乃是他讨论科学与艺术问题的最原初的思想动机与总纲,其对艺术独立性的维护,用意正在于维护人的精神、意识、人格的独立性,或者说,正在于维护"我思"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何时开始绘护生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子恺是何时开始绘作护生画的?以往人们认为是从1928年开始的。朱经畲《李叔同(弘一法师)年谱》、林子青《弘一大师年表》、潘文彦《丰子恺年表》均持此说。然而最新资料表明,早在1927年丰子恺就已开始绘作了,而提供这则新资料的就是丰子恺本人。他在晚年写的《戎孝子和李居士》一文中就写道:“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做了和尚。有一次云游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艺术生活中的边缘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丰子恺一生文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边缘化”倾向作了分析, 认为这种倾向与艺术在丰子恺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丰子恺的价值结构秩序: 科学、民主、艺术三足鼎立的价值建构,认为这种建构摆脱了单纯的民主、科学论者对于艺术居高临下的俯视心态以及把艺术当成是两者附庸的功利做法, 而始终把握住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正是 “边缘化”倾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次恺其人     
人们提到丰子恺,谁都知道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但是,关于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风格颇似丰子恺的漫画家次恺,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化的大舞台上,有过一位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他多才多艺,一生涉猎文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现在人们习惯于在他的评传中称丰先生为漫画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事实上,丰子恺先生在这几方面所用的工力也确实最深,其成就也最大。通过考查,我们可以认识到,丰子恺先生在这些方面与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因缘。就此略加介绍,试作论述,或许对我们今天研究丰子恺先生会有一点启示的。  相似文献   

17.
竹久梦二──丰子恺漫画艺术的阶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久梦二──丰子恺漫画艺术的阶梯孔耘丰子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全能的艺术大师,他一生中在绘画、文学、音乐、翻译、书法等诸多艺术领域多有建树。尤其是丰子恺的漫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善于在寥寥数笔中描绘生动而有意味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回味无穷。泰戈...  相似文献   

18.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然而,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情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观察,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文人雅趣,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居"之雅趣、"食"之雅趣、"酒"之雅趣,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雅趣。丰子恺正是通过对文人雅趣这一重要题材的安然书写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追寻一道消逝的风景——丰子恺文化个性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时代主题、师承、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明清文人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分析丰子恺文化个性的成因。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考察,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原始人道主义思想和历代艺术思想的积淀, 在丰子恺文化个性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要超过西方思想或者时代思想对他的影响。认为丰子恺及其师友的建设性的文化个性在 “立人”的时代主题下有其一方面的代表意义, 其艺术生活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史上, 也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