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西游记》原文与作家主体相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作家形象 ,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一取经队伍乃是一个合成系统。在这个“合成”系统中 ,实现了作家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 ,对作家的创作心态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永喜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39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作品。其中的主角之一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形象,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进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 相似文献
5.
李棘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4):60-62
就《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出生求长生及其取经经历设计,探讨了佛与道,分别从本心上和方法上教化孙悟空,佛道兼修方能养育人才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更客观的理解和研究其他作品中的佛与道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7.
《西游记》所写的诸种变化,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和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书中诸种变化的故事情节,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感受加工创作而成,因而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把这种变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今天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动物王国相亲大会,所有动物都盛装出席,希望能够牵手成功。可是要在一大堆参加者中脱颖而出。吸引住对方的目光,不来点儿绝招是不行的。一起来看看它们到底用了哪些独特的方式向喜欢的“姑娘”表白吧! 相似文献
13.
<正>《西游记》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不过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古代神魔小说,当成轻松有趣的读物。实际上,《西游记》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要素和颇为深刻的政治学道理,包括国际关系学的要素和道理。很多时候,政治的原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不经意地发挥着作用。对这些内容的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理解政治,同时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有人说下棋不容易,棋子有限,变数无穷。也有人说,企业竞争格局如棋局。但不知有多少人想过,管理企业要比下棋难度高多少倍。不管是象棋还是围棋,棋盘上就那么多子,中国象棋一方有16个子,双方加起来也就32个子;围棋双方加起来,下满棋盘上也只有三百六十一目,而一个企业的人员可以是成千上万,而且难就难在,变数大得多。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在明代心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产生,其主旨就是要努力破除心中之“贼”,并且通过“饥饿”叙事来加以寓言式的形象阐释。从生理学上说,“饥饿”是神经中枢的一种感觉,意味着肚子需要填饱;从精神层面上说,“饥饿”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贫乏,一种对本身性命之道的渴求。小说揭示了“饥饿”与“魔难”的因果关系,并把“饥饿”与“修心”联系在一起,其所蕴含的意义言之不尽。 相似文献
17.
刘春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2):166-171
描写了粤方言平南话的小称词尾儿的音变规律,并分析了引起音变的原因:受主观省力意愿和前一音节协同发音以及语言自身前轻后重节律特点的影响,儿在语流中可以由i变为三种自成音节的鼻音m、n和。这种自成音节的鼻音形式是粤方言小称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汉语言研究界就“儿”已基本达成共识,确定了“儿”的词缀语素性质。本文就词缀“儿”的语用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对大量实际语言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儿”缀主要有:构词、构形、调配音节、区别词义、增加语言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从研究狂炊及怪诞等文化现象中揭示躯体的政治和伦理属性,且从躯体内部分出联系价值与秩序的上与下、官方与民间等文化层级.大无畏的以下犯上的躯体行为和与此相呼应的民间语言,自由而欢乐,象征性的戏谑、颠覆了充满禁忌、恐怖、压抑的官方世界.这种躯体理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文学解释中来.以从极具广场性和民间性的勾栏瓦肆诞生的<西游记>中下半身躯体占行为例,我们清楚的看出躯体各部位的价值等级以及明中后期资本萌芽状态下的市民社会的反抗意识.作为方法的躯体理论将在文化和文学研究实践带给我们新生机和信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