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科技博览     
《石河子科技》2012,(6):52-53
<正>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运营载人空间站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和运营载人空间站,作为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据了解,载人空间站工程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回收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应  相似文献   

2.
吕月 《今日科技》2021,(5):43-45
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正式拉开建造大幕.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正式拉开建造大幕。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艘"神舟"飞船飞上太空到天宫一号在浩瀚的宇宙中安家,12年的时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向建造空间站这一多年前确定的目标稳步迈进。作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又将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孔繁 《世界博览》2012,(13):24-25
正美国人坚决不同意国际空间站涉及到很多敏感的高新技术,美国愿意与俄罗斯合作,却一直将中国排除在外。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对接之后,美国宇航局顾问称之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符号",标志着中国迅速发展太空的计划已进入到了新阶段。早在2010年10月,中国就宣布正式启动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并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太空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10,(4):28-28
在4月13日落幕的“载人航天工程工作协作配套工作会议”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透露,今年是我国载人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十分关键的攻坚年,也是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实施的开局年。  相似文献   

7.
载人航天技术是指有人(航天员)参与的、对空间(包括地球以外的天体)进行探索以及利用空间特有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工程。一、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及意义1.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载人航天的内容主要通过载人航天系统体现出来。目前的载人航天系统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航天系统、航天飞机航天系统和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 ,其中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是规模最大、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轨道基础设施由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无人轨道平台及在高轨道上运行的数据中继卫星、定位卫星等组成。地面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郑昊 《上海信息化》2016,(12):18-19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载人航天技术是指有人(航天员)参与的、对空间(包括地球以外的天体)进行探索以及利用空间特有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工程。一、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及意义1.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载人航天的内容主要通过载人航天系统体现出来。目前的载人航天系统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航天系统、航天飞机航天系统和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 其中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是规模最大、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轨道基础设施由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无人轨道平台及在高轨道上运行的数据中继卫星、定位卫星等组成。地面基础设施由指挥控制中心、跟踪通信网、发射中心、着陆场、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及有效载荷中心等组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空间实验室任务承前启后、意义重大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11.
时事概览     
神六飞天:新中国56载航天梦2005年10月12日9∶00整,我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并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于17日凌晨4∶33,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这既是我国空间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又一个新起点。“神六”的“飞天”无可争议地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地位。中国未来的航天蓝图是:201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继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将大型空间站…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射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随后舱体进入预定轨道并展开太阳能帆板,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和"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5月29日和6月17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搭载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先后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正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从载人飞船、太空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北斗卫星导航等多个方面推进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并同时推动航天技术更好更快地服务经济和民生。探月工程——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飞行器发射并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返回技术的国家。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神七的任务列表中,航天员太空行走最为惹眼. 根据国外航天技术的经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是建设空间站的两大基础技术.只有具备这两种能力,才可能建设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  相似文献   

15.
奇云 《科技潮》2011,(10):60-63
近年来,中国航天大戏不断上演,从"嫦娥奔月"到航天员太空漫步,载人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跨越。2011年9月29日,随着"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冲天而起,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顺利地送入太空轨道,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和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上半年择机发射。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访、工作和居住的大型载人航天器,相关人员可在上面长期从事天文观测、地球资源勘测、调查环境污染、研究太空环境对生命影响等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耿海军 《科技潮》1998,(11):56-57
载人空间站是航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技术研究开发的主要高新技术。自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进入轨道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迄今能发射空间站的国家只有美国、苏联、俄罗斯,他们分别发射了"礼炮号"系列(7个)、"和平号"和  相似文献   

18.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2,(12):78-79
<正>陈冬、刘洋、蔡旭哲乘神舟十四号顺利进入太空6月5日上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9.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绕地球低轨道的飞行,揭开了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序幕。迄今为止,已有500多人次进入了太空。前苏联用“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相继支持了“礼炮”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在用“阿波罗”飞船实现了登月飞行之后,又研制成功了航天飞机,在此基础上,正在和西欧、加拿大、日本合作,研制“自由”号空间站。32年的载人航天活动,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无疑对今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列出几条已取得较多共识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言论     
正"胖五"升空事件: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11月3日20时43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长征5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肩负着我国探月三期工程、载人空间站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等大型载荷和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任务,将实现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从3.35米至5米的跨越,使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2.5倍以上。外媒观点:美国太空网中国强大新型火箭首飞成功,朝着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更进一步。长五火箭也几乎和美国发射联盟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一样强大,后者是当今现役的最强火箭。长征五号代表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最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