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风人物     
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沃尔夫农业奖和世界粮食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2.
孙波  陶梅 《大自然》2012,(6):6-7
水稻源于亚洲,现已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稻米成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为了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从1964年起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三系法"于197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近年来,科研人员又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育成一批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大面积产量潜力达12~15吨/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汪超  程辉 《安徽科技》2004,(11):54-56
2004年9月8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40年纪念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邀请,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曾为杂交水稻育种作出重大贡献的芜湖市福祥农业高科技研究所所长吴让祥出席了大会.当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得知吴让祥就是当年培育出性能优良的保持系V20和V41和矮败型协青早不育系的农技专家时,钦佩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这位一身农民装束的年长者.  相似文献   

4.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6,(6)
人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于1973选育出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5.
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开辟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新领域。随着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层出不穷,其产量也仍在提高,这就为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后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优质高产杂交粳稻在新品种选育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文作者从水稻杂交育种角度,阐述了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现状,分析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引发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安徽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农委等方面的关心、指导下,安徽省杂交水稻"十五"攻关项目--优质、超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攻关专项项目组按照合同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连续创造了世界大面积水稻单产纪录,继续保持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本文对“十一五”末以来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创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包括强优势杂交种育种理论和技术、重要功能基因挖掘与开发、强优势亲本和杂交种创制、强优势杂交种产业化技术、强优势杂交种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展望了未来5年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为解决吃饭问题,科学家们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良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半个世纪奋斗,2011年9月中国杂交水稻在湖南隆回县超级稻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记录。官方曾这样评价袁隆平: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袁隆平是一介农夫,他也是一位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展望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略介绍我国杂交水稻对粮食增产的巨大作用,分析目前杂交水稻面临的形势,预测本世纪末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提出9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这是袁隆平多年以前的一个期待。从湖南偏僻的山村农校教师,到令世人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经艰难,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的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相似文献   

11.
优良的理想株型是水稻超高产的形态基础。纵观水稻育种发展史,不难发现水稻生产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均离不开株型育种的发展和变革。自20世纪中叶以"矮化育种"掀起第一次全球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以来,从"杂交水稻育种"(第二次绿色  相似文献   

12.
郭嘉诚 《宜宾科技》1995,(1):14-17,5
我国近年来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较快,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育种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常规稻育种研究已形成与杂交水稻相互赶超的新格局,基因工程稻育种研究,组织细胞培养(花培)育种研究,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特种稻(紫米、黑米、香米、软米、红米、特优米)育种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领先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和世界水稻科学必将作出新贡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三系法面临的挑战杂种优势利用是本世纪作物育种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3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平均2.5t/ha左右,到80年代平均产量达到了7.5t/ha,杂交玉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贡献占60%。我国推广杂交水稻20年来,已增产粮食3亿t以上,单产约高出常规水稻3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世界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0%,而产量却占水稻总产的20%。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最主要的途径,经典方法是利用校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水稻…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全国超级稻现场考察交流会"上了解到,由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郑家奎博士担任首席专家的"长江上游一季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三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以"嘉花1号"水稻为转育亲本,与香型软米水稻杂交,再与"嘉花1号"水稻多代回交及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香软型水稻新品系"SH101B"."嘉花1号"与"SH101B"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差异都不显著(p0.05)."SH101B"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质量分数)为10.0%,明显低于"嘉花1号"水稻(15.2%).又将"SH101B"与三系不育系水稻杂交和回交,转育获得香软型三系不育系"SH101A",再与籼型恢复系"T201"进行配组,并对后代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H101A×T201"组合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为12.8%,每亩产量达到848.1 kg(12 726.4 kg·hm~(-2)).  相似文献   

16.
西南农业大学50周年校庆时、袁隆平作为校友在这里向他的“师弟师妹”们进行“成才教育”。50年代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的袁隆平,因为对杂交水稻的特殊贡献,而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认为,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与广泛推广,揭开了世界水稻生产的新篇章,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次革命。但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应用,杂交稻制种产量不高的矛盾日益加剧。为此全国很多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交流、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四支柱理论”:即杂交稻制种田产量源于相互制约的4个方面:①合理的独特的父母本群体结构;②花期相遇和花时相逢;③激素应  相似文献   

18.
以目前两系杂交稻大量应用的籼型水稻"93-11"和实验室已转化只含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无抗性基因和报告基因纯合水稻"B3"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多次与"93-11"水稻回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反义蜡质基因,将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渗入到"93-11"水稻品种中,获得两种改良类型"93-11"水稻新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考察、拷种以及糙米重量和体积分析显示,除了千粒重、糙米重量和体积,两种改良后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都与"93-11"对照水稻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改良后水稻蜡质糙米的直链淀粉含量(5.39%和5.01%)均比"93-11"对照(14.06%)极显著下降(P0.01);同时糙米胶稠度分别为93 mm和101 mm,与"93-11"对照(48 mm)比较也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研究为今后改良以"93-11"配组的两系杂交水稻食味品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中国种业之都”“世界两系杂交水稻之都”,努力把合肥种业提升为百亿产业,并规划建设种业发展集中产业园。目前,合肥市种业营销总收入达20亿元,占全国种业企业营销总额的10%,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冠,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的粮食库中,水稻无疑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作物。为解决吃饭问题,古代的祖先、现当代的科学家,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质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当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相继出现,而杂交水稻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并于70年代在水稻试验田里收获了成功的硕果;21世纪初把研究结果推向田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植,使杂交水稻占据了中国水稻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