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斯把法家思想作为秦统一后的统治思想是秦国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家思想的彩和遭到了儒家的反对,李斯为贯彻法家思想,提出了焚书之议,此后在作始皇又有坑儒之举,但焚书坑儒并没有灭绝古学,也不是造成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根本原因。李斯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荀子、韩非子、吕不韦和商鞅。桴斯工没有真正掌握法家思想的精髓。他歪曲了法家的本意,最终造成秦的速亡,使法家思想蒙受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2.
有明一代,湖广是分封藩王数量最多的行省之一,先后有二十位亲王分封于湖广,其衍生的宗室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宗室以皇室为保护伞,在地方上巧取豪夺,为所欲为,蚕食地方经济,扰乱地方秩序,危害民众安全,被顾炎武称为"弃物"。然宗室们也非一无是处,他们中亦涌现出不少的杰士俊才,虽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却对著书刻书、诗词歌赋,甚至艺术医学产生浓厚兴趣,潜心耕耘并成果卓著。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墓竹简》作为出土文献,真实地保存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睡简》中"疾、病"与"至、到"两组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以期对汉语常用词个案的历时演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曾将怀赢先后嫁予晋怀公与晋文公,始称怀赢,后称辰赢.后世多以为怀赢为穆公之女,然其地位卑下,配晋文公为媵妄,当是秦宗室之女.文赢乃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其为穆公之女无疑.  相似文献   

5.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皇权政治逐渐复兴。但门阀士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皇权依靠的重要势力,他们与新起的庶族、宗室等力量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权力的争夺。细绎每一次刘宋宗室内乱,都可以发现门阀士族的身影活跃其间。可以说,在宗室内乱中,高门与寒庶、高门与皇权之间的斗争是一味重要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秦王作为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之一,拥有很高的地位。秦王府日常用瓷代表了明代宗室亲王一级的用瓷标准和等级。为了解秦王府日常用瓷的来源和制作水平,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收藏的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进行了科技分析: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对50片青花瓷残片的胎、釉、蓝彩部位分别进行了成分测试,根据对成分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并结合外形貌观察、显微结构分析,对这批样品的产地和制作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发现这批样品全部为景德镇的民窑所生产,其胎质洁白细腻、釉层均匀莹润,唯青花发色较为多变、不够稳定,所使用的青料并非回青而是国产料。其整体制作水平与御窑产品虽有差别,但已经非常接近。该研究从一定程度了解了明代王府用瓷制度和明代晚期民窑的生产水平、产品体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明代青花瓷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阙门建筑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出现与我国早期社会的思想、阶级观念有关。陵墓前设阙的风俗是由早期的宫阙或城阙发展而来。始皇陵三出阙的设置对秦以后的陵寝制度特别是西汉各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终汉两世,陵墓前置阙成为时尚,加上受神仙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强烈影响,其表征意义走向多样化、世俗化,等级观念趋于淡漠,当然其实用价值也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南宋立国之初,便面临着金人的入侵,以及有服宗室、朝廷大臣大量被掳往金国,因此,新建立的赵宋王朝急需大量人才来稳固朝廷的统治。在抵御侵略与平定叛乱的战争中,在各地州县做官的宗室群体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在稳固王朝统治中的价值,在高宗朝,宗室群体逐渐得到重用。高宗对宗室的重用更是为其继承者开启了先例,使得南宋时期的宗室群体与北宋时期在政治上"无为"的宗室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吴宓和梁实秋作为同门师兄弟,他们的文学思想却有诸多不同之处。吴宓重视"平民文学",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梁实秋则倡导"知识贵族主义",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吴宓的文学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儒家传统文学观,而梁实秋的文学观则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学观。以二人为代表,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他们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名叫法弟玛,人们管她叫漂亮的法弟玛,她既美丽又聪明。有一天,她同她的五位小朋友一起到森林去玩,走着走着迷路了。当夜幕降临时,她们看到一团明亮的火光,于是往那儿走去,看到一位老太婆坐在那儿。老太婆高兴地说:“哈哈,太好啦!上帝把你们给我送来了,六个胖小孩,我给你们东西吃。”于是,她给她们一些精美的蛋糕。法弟玛看看蛋糕再看看那老太婆,然后悄悄地对她的小伙伴们说:“她是个巫婆,别吃她的蛋糕。”“你们为什么不吃蛋糕?”老太婆问道。“我们非得喝点水才能吃得下这些蛋糕,”法弟玛说,“我们到河里去取点…  相似文献   

11.
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从中国农业社会家庭本位角度出发,选择了经儒家改造过的"孝"作为内在精神支撑."孝"能使家族和谐,也就意味着稳定了建立其上的整个政权.同时,通过"孝"把家族秩序与国家秩序结合起来,能使整个社会秩序化.汉初刘邦有意识进行"孝治"尝试,至文景时期把"孝治"发展到西汉的一个高峰,"孝治"构成"文景之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东周五百余年战争洗礼,华夏共同体普遍深植了功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一统的秦汉国家所以能维持,必定是内部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基本维持了平衡。把秦汉历史放入共同体框架内考察,在当时其内部存在着自耕农、地主与皇帝及其政府三大集团的利益博弈,而共同体就在这三方博弈中运行、盛衰。秦之二世而亡,汉之盛衰起伏,表明的是在这个共同体内部,只有当皇帝切实代言自耕集团的利益时,共同体才能平稳前行,同时也暗示了官僚职业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14.
内史是先秦史官体系中与太史并行的一大史官系统,由商周时期的作册发展而来,因其行事范围大致在周王室宫内,故有内史之名。主要从事册命诸侯、制作文书、考政事以逆会计、助王读赞等重要大事,地位十分尊崇,春秋时期诸侯国很少设置此职。战国秦汉以后慢慢地从史官体系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与财务、京师治理相关的官职。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方仙道炽热弥漫。董伸舒吸纳秦汉方仙道炙热背后所弥漫的祥瑞灾异说,将其与阴阳五行结合。借助祥瑞灾异论,董仲舒一方面为其大一统的“忠君”理论张目,一方面又力图贯彻儒家的“王道”主张。  相似文献   

16.
元朝窝阔台时期 ,耶律楚材定出了一些廉政措施 ,但还不成体系。元世祖制订了一系列廉政措施 ,成宗在廉政建设上虽无多大建树 ,但政治大体清明。成宗以后 ,政治腐败 ,导致元亡。  相似文献   

17.
梁武帝萧衍出生于南朝军功世家,他在38岁的时候以藩镇之力夺取了中央政权建立南梁,又在86岁高龄的时候凄凉地死于侯景围城的困境.他的一生可分为登基前的创业和登基后的守成两个阶段.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梁武帝萧衍的成长历程,可以分析他早年励精图治的心理动力和疯狂崇佛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巾帼秦良玉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良玉是明末三峡地区一位杰出女将,平定土司叛乱,勤王抗清,攻打农民起义军,一生戎马倥偬,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奋斗不息,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完美的人格魅力为三峡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李斯是秦国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年轻时曾刻苦钻研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以其过人的谋虑和智慧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同时对中国汉字和货币的统一,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李斯又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妒贤嫉能,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同学韩非;并伙同赵高篡改了始皇的遗嘱,扶二世继位,最终逃不了被腰斩的命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斯的功与过,是与非作一简要分析,并对李斯悲剧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太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太一”进行考证 ,确认其出现乃原始母性崇拜的遗留 ,先秦诸子借用之作为解释万物起源的宇宙本原 ,秦汉时期受燕齐方士的鼓吹 ,才由万物之化育者变为万物之统治者 ,汉武帝始立为最高神。“太一”的原形“太乙” ,在齐鲁俗语中为媒神。东皇在古人观念中为伏羲 ,与之相配的“太一”为女娲 ,《九歌》实为迎高媒神女娲的一组祭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