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塔塔尔族作为新疆世居民族,在与各民族长期的杂居生活中,兼容并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文化.在他们的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和谐的思想.本文着眼于塔塔尔族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和谐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3.
生殖崇拜观念广泛影响着国人的民俗礼仪、民间艺术和民间信仰。在人生礼仪方面,诞生礼使人获得社会地位,婚礼成了生命繁衍最重要的程序,寿礼则成为报孝祖先繁衍功德的现实化了的生殖崇拜观念;在民间艺术中,鸟、鱼、莲的造型图案及面塑礼、馍的寓意中都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的深层含义;民间信仰中从灵物崇拜到众多的生育神,使民众将“有子万事足”的观念带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4.
<正> 《诞生篇》既是整部《格萨尔》史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独立成篇、别具特色的一个说唱部。据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该部流传在整个史诗所流传的广大地区,其内容大同小异。诗篇主要描写了格萨尔诞生前后的情景。然而,我们从民俗文化角度去看,全篇所涉及的民俗事象较为丰富,尤其在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特色,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民俗事象,可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受到宗教影响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7.
董兰超 《科技信息》2011,(24):I0397-I0397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与社会风俗习惯、民俗事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代表、以礼仪民俗为特征的山东民俗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举足轻重。文章主要从山东民俗与中国武术的起源、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与武德、山东的节日民俗与武术的传播、山东的民间宗教活动与武术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山东民俗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铭静 《科技信息》2013,(6):236-236,238
维吾尔族自从10世纪皈依伊斯兰教之后,至今已有1000余年。伊斯兰教的影响渗透于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仪、交际礼仪、日常生活、商贸习俗以及建筑、文学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来分析伊斯兰教对新疆维吾尔族民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生礼仪包含了人的一生的轨迹,从出生到死亡,从自然人到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都有相应的仪式。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是我们认识人生礼仪的重要途径,全文将从婚姻礼仪、丧葬礼仪、诞生礼以及寿礼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吉祥图像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等四大礼仪。诞生礼体现了土家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婚礼和成年簪冠礼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寿礼体现了土家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葬礼体现了土家族乐观旷达的生死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经历着礼崩乐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时贵族们在这一时期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在这一维新政治发展过程中,礼、仪分立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礼与仪的分辨,仪式化的政治行为由于较低的政治效用而被贵族们放逐到政治之外,对礼则进行了改造,贵族们或仰仗武力,或抽绎传统文化,加强了礼的政治效用。可以说,春秋时期的维新政治是伴随着礼仪分立而进行的。这种分立无疑表明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认识方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认识方式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维新政治更为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大桂林旅游圈桂北山区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农民礼仪形象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应该采取全民参与礼仪形象建设等多种对策,来提高农民的礼仪素质,塑造旅游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图书馆员礼仪的构成要素,阐述了馆员礼仪对馆员形象及图书馆公众形象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运用馆员礼仪塑造馆员形象及图书馆公众形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但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是一个长期养成教育的结果.在网球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知礼、达礼,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上寻找更有效的途径,例如加强课程建设,普及礼仪教育;举办校园活动,开展礼仪实践等。这样的礼仪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真真正正帮助学生提高礼仪素养。  相似文献   

18.
《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先秦时期治国理论的总结和经典表述,于中国治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阐述了“礼”“义”“廉”“耻”四者的内涵,认为它们分别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那个时代治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分析指出,“礼”被塑造为社会规则,但同时也是人性需求,是外在规则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义”的出现有时代性,是对礼的有益补充;“廉”则强调对于高节的坚守;“耻”是道德的底线。从中既能看出《管子》对治国理论的维度设计,同时也能对今天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基于服务礼仪理念,从观察技巧、微笑技巧、倾听技巧、语言技巧、形体技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技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本研究拟从理论层面来研究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功能、价值、原则,为更好的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