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9日落幕的曼谷会谈.可能是将于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前的最后一次重要磋商会议,各国代表希望达成协议,制定出新的气候公约以扩充并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认为,尽管很难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达成完整而一致的协议;然而一些灵活的策略则有望打破僵局。至少哥本哈根会议将是一个起点,一些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有望在会议上作出重要承诺.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温室效应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如果没有大气,那么地球的地面平均温度应为-18℃。可是地球的地面平均温度却约为15℃,这33℃的温差主要是地球大  相似文献   

3.
4.
2001年7月23日,参加德国波恩气候会议的178个国家(美国除外)的代表,经过48个小时漫长的马拉松谈判,终于通过了一项妥协方案,使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能够按计划在2002年生效。世界各国为延缓地球变暖而做出的多方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相似文献   

5.
如果由迈克尔.克莱顿(美国畅销书作家、影视导演、制片人——编者注)的畅销小说改编的20世纪90年代惊悚大片《侏罗纪公园》能够在俄罗斯得以再造的话,科学家谢尔盖·季莫夫或许会考虑克隆猛犸象。  相似文献   

6.
王润 《世界科学》2008,(6):16-17
一场关于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越来越复杂.过去几年,大部分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强制规定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上限、促使能源使用者埋存温室效应气体或者将其转化为不会形成污染的技术上.  相似文献   

7.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闭幕。大会通过的协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多数科学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主要是由人类产生的“温室效应”不断扩大造成的,地球发出的热量在进入太空的过程中被地球大气层捕获,就会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7,(10):16-16
臭氧是一种需审慎对待的气体:在同温层中,臭氧保护着我们免遭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但在地面上,臭氧却是一种讨厌的污染物。目前的研究告诉我们,臭氧还削弱植物吸收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CO2)的能力,这给满怀希望的设想(即植物会从空气中吸收足够的CO2,从而抵消一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9.
温室,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每到冬季,田野上排排温室和塑料大棚里春意盎然,碧绿鲜嫩的瓜果蔬菜花繁叶茂。为什么户外冰天雪地而温室里却温暖如春呢?原来温室顶棚和四周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能透进太阳光的短波辐射,而室内地面反向的长波辐射则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热量就被留在了温室里,其温度自然比室外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10.
英国气象学家早在几年前就警告说,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2日,联合国发布最新一份全球变暖研究报告,称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全球气候暖化的原因。有关专家称,"很可能"的含义是90%,这是各个迄今为止有关全球变暖与人类关系的最严厉的说法。报告还指出,我们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全球变暖将带来暴雨、旱灾、热浪、冰川融化等各种灾害,全球的环境难民将很可能因此升至2亿。  相似文献   

12.
不要以为只是人和其他动物怕热,其实植物也很怕热。而且.植物为了躲避太热的地方,它们的后代会随着风慢慢向凉爽的地方迁移。美国最新一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欧洲的植物开始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因为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的气温低一些。与此同时。一些原本生活在炎热的低纬度地区(热带和温带)的植物也开始向高纬度地区(温带和寒带)转移,希望在靠近南北两极的区域寻找凉爽之地。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杂志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空气中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泥土释放高浓度的温室气体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项对于大气变化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自然并不像我们先前认为的那样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14.
地球温暖化的负面效应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安——地球的热量能降下来吗?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与人》2012,(2):9-9
一个主要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成功检测出具有“冷却”地球效果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有效地清除汽车、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大气的物质、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1月1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有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更是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  相似文献   

17.
四海 《科学之友》2004,(7):82-87
暑期强档灾难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展现了一个未来的可怕景象:地球由于受到温室效应影响带来全球的暖化使得南北极圈的冰山逐渐融化,海平面升高,引发各地一连串的异象发生,像洛杉矶遭到众多龙卷风侵袭,日本下冰雹,印度飘雪,在一场全球性超级暴风雨的洗礼后,地球步入了寒冷的冰河世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遭遇了50年不遇的罕见雪灾,低温、雨雪加冰冻所造成的影响让人们始料不及。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新年伊始,雪灾天气也席卷了北美、中东和欧洲等许多地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暖是否导致台风增强:古风暴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Kam-biu Liu 《科学通报》2008,53(13):1489-1502
近年来台风活动异常, 它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还是处在年代际变化的活跃期, 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争论的焦点和热点. 由于台风器测年限太短, 对台风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和机制认识不足, 特别是对破坏力巨大的超强台风活动规律的认识更是有限, 因此亟需延长台风资料的时间序列. “古风暴学”便是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 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过研究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 重建器测时代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的古台风活动规律. 在对近十几年来古风暴学主要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代用记录在古风暴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前景. 古风暴学研究开始由比较单一地依靠典型风暴沉积特征, 逐步发展为综合运用微体化石、有机元素比值和同位素等方法, 进行风暴事件沉积的判识. 近年来又发展了树轮、洞穴石笋和珊瑚礁等年生长微层的氧同位素分析法. 历史文献资料也得到比较系统的整编和分析. 已有的研究表明, 台风登陆频数与全新世气温长周期波动不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台风活动与ENSO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 La Niña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和登陆中、北美洲的飓风数明显多于El Niño年, 这与现代台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另外, 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但二者之间的长周期关系仍不清楚. 这些认识对于理解全球变化与台风趋势性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风暴学研究今后需加强: (ⅰ) 代用记录形成和保存机制的研究; (ⅱ) 不同代用记录的对比验证; (ⅲ) 区分风暴沉积与海啸等其他高能事件沉积; (ⅳ) 古风暴强度的重建工作; (ⅴ) 数值模拟; (ⅵ) 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古风暴学对比研究, 增强台风发生机制与周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今年12月7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框架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而《京都议定书》框架内的5年碳减排计划又将于2012年到期。届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涉及全人类的气候变暖问题?美国并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如果这次再采取不合作态度,哥本哈根会议就难以从其他国家得到建设性的承诺,这对气候灾难而言无疑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