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源 《科学之友》2008,(5):131-132
文章针对近年来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消除教育公平的现实障碍,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尽可能使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获得适合其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成为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董洁 《科学之友》2009,(1):73-74
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成为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发现,社会距离、社会排斥、社会评价等社会因素与公平行为共同调节了早期结果评价过程,但目前研究尚未探讨社会因素中道德判断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在道德句子启动下与最后通牒范式结合并记录脑电数据,探究道德判断(3水平:杀人犯、献血者、普通人)与提议公平性(2水平:公平、不公平)对响应者的决策行为影响.行为结果发现,献血者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高于杀人犯,杀人犯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低于献血者与普通人.脑电结果发现,道德判断和提议公平性共同调节了个体的FRN(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波幅,仅发现献血者条件下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FRN波幅.在P300成分上发现公平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波幅,且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判断与公平准则冲突时,个体更依赖于道德判断进行决策.个体对高道德水平者存在更高的公平期待,对其不公平行为诱发了更强的负性情绪. FRN反映了违反社会准则的不公平行为,这一结果早期评价过程也受到了道德判断等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但P300反映的晚期评价过程则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价值取向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它影响个体在社会困境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常用三优势量表和滑块测验测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将其分为亲社会型和亲自我型.以往研究发现,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达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且亲社会型个体相比亲自我型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合作和公平决策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分析,总结了社会价值取向通过以下4个方面影响亲社会行为:内部动机的不同;对他人行为的预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两类个体在社会学习方面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社会价值取向与共情及与其他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神经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华根  甄珍  刘超  秦绍正 《科学通报》2020,65(19):1975-1984
当面临违反规则或社会不公行为时,人们有很大的牺牲自我利益以恢复社会正义的趋势,其中第三方惩罚与第三方助人行为已被重点关注.许多重要的社会决策往往是在应激条件下做出的,应激如何影响个体对于同一情景中这两种利他选择以及维持自私之间的权衡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使用第三方干预范式,从行为任务以及情景任务两方面来考察急性应激后被试对惩罚、助人、自私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相比中等不公平,极端不公平条件下惩罚以及助人的力度都会增加;另外,在中等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会增加第三方惩罚的趋势以及惩罚力度.同时应激也会降低第三方助人的趋势,但是在极端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在情景任务中,虽然在选择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应激组会认为车祸情景情节更为严重.本研究为急性应激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与解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冯秋迪  叶勇豪  张和云  许燕 《科学通报》2020,65(19):1967-1974
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已经证明内疚情绪的道德性,而且内疚情绪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在双人博弈中,内疚个体常常会分配更多的资源给他们的受害者,而留给自己更少的资源.这种看似有偏向的分配结果实际上是在两人关系层面实现了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人际作用.然而,在多人博弈情境中,由于社会资源常常是有限的,内疚个体如果补偿特定的受害者,就意味着有可能要损害第三方的利益,这样看似在两人关系层面的心理公平又引发了新的不公平结果.本研究通过故事情境模拟法和博弈实验法考察了双人和3人博弈情境下内疚情绪对公平分配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 3人博弈情境确实能反映出双人博弈不能发现的现象,即无论内疚的分配者是否需要将一部分资源分配给自己,他们都会通过"克扣"无辜的第三方来补偿他们的受害者.这说明即使排除了自利因素的干扰,内疚情绪仍然会在3人情境甚至多人情境中引发不公平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智琦  朱睿达  刘超 《科学通报》2020,65(19):1956-1966
集体自豪是个体由于本群体的成就或与外群体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而体验到的自豪感,其核心是对本群体的认同.例如,当我们都属于一个大群体"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的身份就成为了我们群体的身份象征.在我们不断加强的国家自豪感的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人本身对本群体和其他群体是更加"亲近"还是更加"排斥"?本研究招募成年中国公民为参与者,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自豪、积极和中性启动组.实验1选用情绪图片作为启动材料,采用独裁者游戏和最后通牒游戏范式测量个体的公平偏好;实验2选用文本作为启动材料,采用信任博弈游戏实验范式测量个体的人际信任.改变分配或投资对象为内群体(中国人)和外群体(外国人),并按照《道德基础量表》中的忠诚分量表得分高低,将被试分为高忠诚组和低忠诚组,检验国家自豪对内外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和忠诚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忠诚组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内群体偏好.国家自豪启动能减弱内群体偏好,并会增加高忠诚个体的公平偏好和人际信任.未来的研究可区分不同来源的国家自豪,明确国家自豪的测量方式,探究其他可能影响国家自豪对亲社会行为效应的人格变量,并进一步研究国家自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尚思源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9):2021-2031
有关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异同及其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39个效应值9960名被试(道德认知)和29个效应值6946名被试(道德情绪)的元分析,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年龄组的调节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仅在青少年阶段发现,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结果确认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作用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公平是信息社会的标签,公共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维护信息公平、构建和谐信息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信息公平的含义及其三个维度,引出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作为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和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所应采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