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位于黄河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进展,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水资源衰减与用水刚性增长矛盾突出、生态功能持续退化、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滩区治理压力大等问题,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建立健全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发展长效机制,包括加大对黄河下游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严格生态环境监管与执法、打通信息共享平台和健全地方立法与标准。  相似文献   

2.
灾害信息治理是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多元主体协同是实现灾害信息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自2011年“3·11”日本地震后,日本开始反思灾害信息治理政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灾害信息治理模式。日本从立法、执行、监督三个层面构建灾害信息治理框架,近二十年来的灾害信息治理政策逐步向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区域信息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演化,并构建起包括国家主导模式、民间力量主导模式、众包模式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理论,从灾害信息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客体三方面提出构建多元化、智能化、全周期的灾害信息治理模式,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灾害信息治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毛新宪  毛宁 《科技信息》2012,(31):484-484
虽然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入运用,黄河大堤进行了多次加高,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条件与边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对防洪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提出了适时进行调水调沙、淤筑相对地下河、主槽疏浚、加强河口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市域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是协同性,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因此,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就必须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首先,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就需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制度建设方式,增强制度建设协同化水平;需要改变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不足的局面,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性。其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民主协商精神,激发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愿;培养社会主体协商治理能力;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渠道。再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体系协同,就必须建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和协同网络建设;坚持“六治融合”,实现“政治”、法治、德治、“心治”、自治、“智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新趋向,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政务短视频作为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模式最新形式的媒介支撑,在促进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优化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基础、深化协同治理的双向沟通、提升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实际效能等方面具有较好表现,但仍存在由于机制不顺、理念偏差导致的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顶层统筹不足、缺乏需求回应导致的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协同治理的两方参与主体“政府”和“公众”角度出发,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同时,构建“政府+公众”双主体的政务短视频评估框架,以期为各地区、各部门细化政务新媒体工作考核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安全是一个多领域、国际性、技术性、长期性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的治理应当坚持以顶层制度设计为指导,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相关问题的立法,形成完备的网络安全治理法律体系,统筹规划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从而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安全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董义军  王友功 《科技信息》2008,(34):383-383
黄河治理一直是我国的安民大计。这里针对“水少沙多”这一黄河难治的症结,展开讨论。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8.
遵循《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所提出的伦理先行、加强源头治理的治理要求、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的意见,针对去匿名化、管理不善、知情同意失效、群体隐私侵权所带来的4种处于立法保护空白状态的信息科技负外部性隐私伦理风险问题,提出并论证了“信息科技客体分别与信息科技主体认识能力局限性和片面价值观相融合是信息科技负外部性隐私伦理风险的两方面成因”这一观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项能够从源头予以治理的制度保障措施,即个人信息保护基金制度、个人信息集体管理制度以及隐私保护设计及其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探索性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中参与主体如何通过多主体协同过程实现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机制问题。通过“问题瓶颈-多主体协同过程-培育机制”的研究逻辑思路,构建了科技型企业多主体协同的全生命周期培育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中,科技型企业多主体协同培育机制主要包括主线培育机制和辅线培育机制,且参与主体的角色具有动态变化现象;子系统间的动态协同网络关系、角色功能依存关系和一致性行为协同关系能有效提升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河下游的淤积大部分是由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造成的。粗泥沙的来量每年达到3—4亿吨,其中50—60%淤在河槽中。大部分粗泥沙来自黄河中游两个区域,从这些区域来的洪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淤积。从1952到1960和1969到1978年间,来自这些区域的十三场洪水造成了 103场洪水产生的总淤积量的60%。所以集中力量治理粗泥沙来源区是十分重要的。 2.使水土保持工作获得一定的效果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内,利用浑水灌溉和改良大堤内外的土地是一个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现实可行的措施。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在大堤之外有大量盐碱化的洼地和沼泽地。用浑水来灌溉和改良这些土地是重要和有效的提高农业产量的方法。淤灌黄河中下游堤内的土地是更为有利的,因为这些土地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人烟稀少的。由于滩地和河槽之间存在高差,当泥沙沉淀之后,清水可以自流回河。 3.为了减低河槽抬升的速度,使泥沙淤积在有利的部位和充分发挥拦沙库容的作用,需要考虑下列调水调沙的措施: (1)为了增加水流的冲刷能力,非汛期的水库蓄水应集中泄放,在下游河道中产生人造洪峰。 (2)在保证大堤不决口的安全范围之内,允许滩地淹没,一般漫滩洪水不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确定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植被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研究,探讨其形成、维持和演化机制,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意义。山东大学生态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三角洲植被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涉及植被分类、植被组成与结构特征、植被动态与退化、植被保护和利用、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黄河三角洲植被在国家公园建设及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山东大学生态学科将继续开展和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形成、变化和维持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黄河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可公度性分析及灾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对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信息预测理论的可公度性,分别对长江、黄河流域未来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长江流域2008,2013年,黄河流域2012年,洪涝灾害的信息较强,极有可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希望能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立足“十四五”规划,谋划和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总结了黄河流域研究脉络和主题演变,旨在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研究课题提供“源头智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环境科学、水资源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方面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是黄河流域的中坚研究力量;我国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做到了上游和中下游同步推进且布局合理;“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提出以水资源保护为主,优化生态、人居和经济等生产要素配比并行的方式,精准化推进流域、区域内外竞合空间协同,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沙滩排球因其娱乐性、竞技性、大众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基础,沙滩排球的开展状况很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甘肃省沙滩排球开展的却很缓慢、相对落后,但甘肃省发展沙滩排球有其自身的优势,省会兰州有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迷人的黄河风情线,河岸两边有很多空地,稍加修整便是很好的沙排场地.河西地区有丰富的沙漠资源,开阔平整的沙滩便是天然的沙排场地,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沙滩排球.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甘肃省发展沙滩排球运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地、能源基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用水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多,且上游取水量减少,中下游取水量增多。本文通过对2000—2021年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耗水量现状以及2004—2021年流域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存在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配置不合时宜、流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价格体系、推动流域的生态补偿、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的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探究与优化有助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其他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武翠翠  王世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390-12397
黄河流域兰州段,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带来的流域生态问题凸显。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敏感性问题,有助于解决该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6个因子,采用改进的加权土壤侵蚀(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LSE)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遥感技术评价该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极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2.73%,中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5.6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11.67%。其中,最敏感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兰州段合理规划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管控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回顾长江水患的历史,反思’98长江特大洪灾。论述了治山与治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科教兴林、科技治山的支撑作用,认为“林水结合,标本兼治”是防洪减灾、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必然选择。并结合长江流域林情、水情和环境特点,提出了保护、发展森林植被,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防治水患、实现国土安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河道,选择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主要控制断面研究黄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以河流水体存在(不断流或干涸)、水生生物完整性以及河流系统的水沙平衡为保护目标,分别计算河道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洪水期生态流量,将不同生态流量耦合时间特征计算了全过程生态需水。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适宜生态流量、洪水期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对值分别为18%~29%、156%~187%、9%~15%,对应于汛前期(4-6月)、汛期(7-8月)和汛后枯水期(9-3月)的河道生态需水,据此算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年生态需水总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3%。从河流生态需水时间特征出发提出的全过程生态需水计算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调度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