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健康城市是一种不断创造和改善其物质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拓展社区资源,从而使居民能够相互支持,实现生活的多种需求并发展达到他们最大潜能的城市。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源起于1989年的卫生城市运动,随着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24日,科学技术部发布2019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的各项科普工作稳步推进;全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处于稳中有升态势,多个统计指标数据实现增长。  相似文献   

3.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认为开启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2019年健康城市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2019年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文章、重要研究报告和会议报道,将健康城市研究划分为健康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研究、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类进行述评,对健康城市规划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健康城市研究与实践需紧密结合,注重基础实证研究、实现循证实践、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认为开启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三篇第四十四章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均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这将对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区域发展带来极为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分别是面向国际和国内视野的着力转型升级的新倡议和新战略,两者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和融合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和当前若干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对新型城镇化的可能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对“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时代背景与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全球城镇体系变化格局及其新发展,“一带一路”的空间路线图设计,与周边国家六大走廊的城镇网络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参与“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节点城市和门户城市等遴选与方案设计,以及注意推动国际合作中的风险防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0年来,教育科技进步显著、与内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发展理念支持下,澳门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澳门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7个东南沿海省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了城市化品质、城市韧性和“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分析了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7个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总体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品质城市化和高城市韧性水平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起到显著减弱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与“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受目前城市韧性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的影响,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生态韧性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基础设施韧性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中的“精准联系人”角色逐步向“精准联系”功能丰富和拓展。发挥和提升“精准联系”功能成为澳门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下“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一国两制”发展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面对来自土地空间、产业、区域合作、人才等方面的挑战,澳门应强化优势、强调协同,采取“精准连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和“精明增长”的策略,高质量提升“精准联系”功能,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1.
 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就迎来2017年。回望2016,注定是中国科技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同频共振,表明我国已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命运提升到休戚相关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2019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研究进展、美欧俄日等国家/地区最新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新发射的空间科学重要任务平台,盘点了天基平台助力首次黑洞直接成像,宜居带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存在水,“隼鸟2”号(Hayabusa 2)完成小行星采样,1年期双胞胎天地对比研究揭示人体空间适应性,美国明确在2024年前载人重返月球目标,俄罗斯计划分4个阶段开展月球综合探索与开发、至2040年全面建成月球基地,中国成功发射“太极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美国成功发射“电离层探测器”(ICON)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 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16):152-152
 “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着东西方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对话与交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受到灾害威胁,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上的共性问题和重大挑战。因此,为推动《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以下简称《仙台减灾框架》)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亟需沿线各国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真诚合作、攻坚克难、协同创新,围绕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构建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打造运转高效、信息共享的国际协作创新平台,推动合作研究与创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为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坚实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为了发挥科技对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重要作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领导或代表,以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外科学家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汇聚国际智慧,提出以下宣言。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目前已成为中国综合性发展战略。中东、中亚各国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十分丰富,但污染严重,加剧环境恶化,急需大力开发包括地热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面对国内外新格局、新形势,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不断引入和补充,持续丰富和扩宽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内涵和边界。在此背景下,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指导下中国粮食安全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意义,梳理了当前粮食安全战略的演变路径和重点转变特征,即从“顾全面”到“保重点”、从“促产出”到“强产能”、从“压产区”到“一盘棋”、从“重数量”到“提质量”、从“生产端”到“全链条”的5大转变。提出了在政策选择方面,应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建立“双碳”目标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打造立足国内生产与统筹国际资源的“双循环”体系,构建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全方位食物保障系统5方面着手,推动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概述了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分别分析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科技帅才”与“战略家”的战略科学家特征,为发掘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特别是八届理事会以来,中国公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交通、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准确把握“经营学会”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学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学会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下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学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构筑起了为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发挥才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丰富多彩的平台。学会创办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已成为中国科协重点示范性国际性学术活动;学会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正逐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由学会牵头组建的“未来交通研究所”,成为中国未来交通领域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成功申办《National Transportation》(《国家交通》)英文国际期刊,成为了向世界分享中国交通科技、促进中外技术交流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20.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