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回顾了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美欧俄中等国家和地区组织最新空间科学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新发射的空间科学任务平台和新选定的未来任务。盘点了“帕克太阳探测器”首次飞越日冕,“洞察号”揭示火星内部结构,阿联酋、中国、美国探测器齐聚火星,美国绘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路线图,欧洲确定2035-2050年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科学主题,中俄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中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美欧批准新的金星探测任务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尚无重大科学目标牵引的大型战略性空间科学任务的经验。以美国新一代旗舰型空间天文学任务宽视场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WFISRT)为样本,介绍了其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梳理了任务剖面的数次更改和曲折的研发历程。将其与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研制流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空间科学任务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计划在2015~2016年陆续发射4颗科学卫星。为什么要发展我国的空间科学研究?这4颗卫星是为了研究哪些科学问题?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就此接受了《科学世界》等媒体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发展科学卫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科学卫星的特点,发展科学卫星面临着许多管理复杂性问题,采用传统的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分析科学卫星的特点、总结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科学卫星管理复杂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2022年世界空间科学和探索热点频现。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和微重力物理与空间生命科学五大领域,梳理了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韦布空间望远镜及其首批成果成为年度最大亮点;盘点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及其代表性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系列以及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突破令人瞩目。载人航天是空间科学与应用的重要平台,中国空间站建成引起世界关注。点评了各国的空间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国家空间战略相关情况,展望了2023年即将发射升空的空间科学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物质世界,从最最微小的基本粒子一直延伸到囊括一切的宇宙,构成了物质科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科学是以物理学与化学为主的学科群并向地球物理与化学、空间科学和天文学延拓。一、物质世界的层次化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两大理论的突破,即相对论与量子论。相对论可视为经典物理学的登峰造极之作,因为狭义相对论无非是经典电动力学的延伸,但同时带来了高速运动物体的力学和普遍的质能关系,并且改变了人们对于时—空的概念;而广义相对论实质上是引力的几何理论,对于现代天文学,特别是宇宙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量子论则开启了微观世界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欧等航天强国和机构已实施和论证的若干立方星科学探测计划及取得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立方星技术演示验证和商业航天已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空间科学界应进一步关注立方星的发展,利用立方星平台开展研究,与传统大中型空间科学卫星形成互补,增强并拓展相关领域的探测能力,有效降低任务难度并缩短研制周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定义是一门学科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提.当前,国内有关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等概念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有关学科的发展取得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概念不统一,有的还很缺乏科学性,并且在不规范概念的基础上以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若干子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上述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环境与气候灾变,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研究,是80年代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共同关注与探讨的前沿课题,尤其是对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恐龙及其他物种大量灭绝的事件研究,在世界的科学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狂澜。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作为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文与科技交流,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许多里程碑任务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追溯了意大利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史和诸多亮点,包括中国火药对其“火”箭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了意-中在载人航天、地震空间电磁监测、空间科学卫星等领域开展的重要合作以及系列丰硕的成果;并指出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如“西学东渐”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等。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意中携手,可在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征程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已公布了生命科学11个分支学科的规范名词。但是由于对基本名词的定名不一问题在各分支学科间比较普遍,对实际使用非常不利。生命科学基本名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应当(1)加强对有关概念的研究,并注意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以提高和统一认识;(2)成立生命科学名词审定协调机构,确保今后名词审定和修订时间分支学科间交叉名词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200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大气科学领域学科及研究队伍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大气科学领域虽然在受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总规模方面呈现增长趋势,但在地球科学部的项目竞争中处于劣势,立项占比和经费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科学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在地区间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地区学科优势格局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高等院校与中国气象局三大系统仍然是10年间基金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高等院校已成长为承担基金项目的第一主体;大气科学研究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女性科学家的职业发展仍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曾经孕育了辉煌的古代科技,特别是在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科技知识的伦理化、历算学的工具化、科技著作的经学化,揭示出儒家文化中包含的科技因素以及科技的儒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育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为传统工程教育贡献新的教学方法,注入改革的动力,为中国工程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的缘起,对其基本概念进行解析,探讨了教育神经科学促进工程教育方法革新的几个因素,阐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类型与方法.结合实际研究了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工程教育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方法,分析了包括情绪与运动、内隐学习、多感知教学、多样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形成性评价及反馈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机理及实践层面的操作.并对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工程教育方法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