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对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弘扬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奋斗之我主动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于11月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放。  相似文献   

4.
田恬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7):110-112
 2016年9月24-26日,第18届中国科协年会将在西安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陕西省政府主办,以“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部署,搭建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科技支撑[1]。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及全球战略。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也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周围区域国家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提倡“包容性全球化”,即通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合力,共创发展新机遇,实现共同繁荣,并维护世界和平。这个合作理念和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和广大地区人民的支持,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客观需求与愿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能遏制战争势力,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同时,也将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平广阔的道路。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实施“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各项条件。  相似文献   

6.
 7月2日,中国科协召开2021年第二十次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主持。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1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贡献,科学凝练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总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会议强调,科协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宣告,深刻认识领会中国共产党铸就的百年辉煌、书写的千秋伟业,深刻认识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全党提出的9个方面要求,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勇担国家使命、砥砺创新创造。要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发出的号召,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做起,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忠诚干净担当,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会议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科协组织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坚持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充分发挥科协“一体两翼”组织优势和科技群团的特色优势,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最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坚决履行政治职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转化为科协组织的实践、举措和机制,营造“众心向党、自立自强”浓厚氛围,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会议还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韩国政府近日在第六次信息通信战略委员会上决定积极推进5G商用化,争取实现全球最早将5G移动通信投入商用,并构建起较现在快100-200倍的有线网络。据悉,韩国计划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普及5G技术,这较全球5G商用化目标时间快2年,此外政府还计划到2017年在物联网领域投入  相似文献   

8.
作者将“nano*”与世界银行确定的每个经济类主题词组合检索,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在从事
纳米技术研发。进一步研究表明,尽管发展中国家纳米技术的研发能力随着合作和信息利用的加强而提高,
但是这些国家已经偏离了纳米技术的“社会开发”这一通常被认为是最适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宗旨。另外,
对卫生保健相关专利的分析证实,各国实力严重不平衡,存在所谓的“纳米鸿沟”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拥有的专利权所占份额很高,因此“纳米鸿沟”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发展中国
家也同样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水平较低,纳米技术有可能走向以往导致全球技术大分裂的技术老路。  相似文献   

9.
 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要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晚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相似文献   

10.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就迎来2017年。回望2016,注定是中国科技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同频共振,表明我国已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命运提升到休戚相关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建设》2020,(1):42-45
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5G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发展5G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方位推进5G融合应用,打造5G发展新高地5G移动通信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战略支点,也是我国实现技术超越的关键着力点。为此,浙江省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5G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发展5G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方位推进5G融合应用,打造5G发展新高地,培植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太赫兹技术被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同时,被人们视为实现6G愿景的关键技术,面对正向我们走来的6G,它能否引领新的风潮?6G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前,多国已明确6G研发目标计划。2020年4至6月,日本相继发布全球首个以6G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的6G综合战略计划纲要和路线图,提出2025年要实现6G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应用6G。2020年8月,韩国发布《引领6G时代的未来移动通信研发战略》,  相似文献   

13.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1):76-78
 《中国制造2025》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的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并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中明确了我国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为两个方向:一是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国内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创新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力气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16):9-13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令,强调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以“大数据”为资源链的新兴技术群未能及时发挥应有作用,导致疫情防控的精准施策缺少技术抓手,在信息时代依然不得不依靠最原始的全社会动员,造成几万人感染、十几亿人被物理隔离的被动应对局面。“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兴技术群在疫情精准防控方面,不适时宜地“缺位”,凸显了电信、电商、物流、出行、社交等各大平台已经存在的公共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不足,也暴露了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群的实际能力与应用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应当及时梳理发生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大数据”技术群的适时应用,能够应对“精准防控”措施落地落实,更有望在构建疫情有效预警机制、布局精准防控体系、筛选并优化突发危急重症的应急治疗方案和新型病毒药物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更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精准、微创治疗是21世纪骨科手术发展的主旋律,已成为骨科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领域“新技术革命”的典型代表,是推动精准、微创手术发展和普及的核心智能化装备。在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自2004年起,医工合作,以“创新现代骨科手术研发体系与治疗手段、提升临床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为理念,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了智能骨科手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了创新机制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手术设备体系和临床应用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特别是八届理事会以来,中国公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交通、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准确把握“经营学会”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学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学会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下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学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构筑起了为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发挥才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丰富多彩的平台。学会创办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已成为中国科协重点示范性国际性学术活动;学会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正逐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由学会牵头组建的“未来交通研究所”,成为中国未来交通领域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成功申办《National Transportation》(《国家交通》)英文国际期刊,成为了向世界分享中国交通科技、促进中外技术交流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大量病人治愈出院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中医与西医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疫”,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中西医结合的构建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立国和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同时,他也明确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因此,如何培养、引进以及用好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能力发挥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事关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科学发展,而人才资助计划是其中一根主要的“指挥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