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需求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分别在2009、2014和2017年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1/5的科技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11.2%在一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48.1%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总体上,男性的平均抑郁水平高于女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焦虑程度更高;科技工作者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别集中在调节情绪、人际交往、教育孩子、职业指导、婚姻家庭、心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科技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顾虑和观念上的误区,主动求助的阻力较大。与此同时,针对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仍十分有限,大约67.2%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由此可知,目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相关需要,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科研事业的主力军,承受了更多的工作任务和压力,也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为了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中国35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别在2009年和2017年进行两次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有21%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47.9%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11%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最近1年中有过自杀意念,青年科技工作者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呈现下降趋势;青年科技工作者比其他年龄的群体有更多的抑郁倾向和自杀意念,但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女性和低学历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自杀意念,低学历青年科技工作者还有更多的抑郁情绪;婚姻状况、婚姻满意度、情绪调节方式和工作环境均显著影响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从2017年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的数据中选取医疗卫生工作者样本1463人,同时抽取其他科技工作者1441人作为对照组。调查结果发现:医疗卫生工作者抑郁风险低于对照组,焦虑和自杀意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工作倦怠及情感衰竭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医疗卫生工作者心理健康群体差异明显,50岁后抑郁和焦虑水平均降低,正高级职称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均较低。情绪调控方式上,压制组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和焦虑风险;同时,医疗卫生工作者存在睡眠时间不足、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长不足、工作时长过长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医疗卫生工作者整体优于对照组。建议改善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时长和工作压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当前疫情下中国公众的情绪状况和社会心态,对2020年2月18-20日、2月21-22日的两项线上公众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3的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22.4%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与2008年的全国调查相比,当前民众的抑郁水平更高;在各类职业群体中,失业人群的焦虑和抑郁问题突出,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和创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社会心态方面,公众处于不同的心理阶段,部分存在抑郁、愤怒倾向;在压力下公众有更强的利他倾向,特别是对医务工作者有更强的支持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心理健康工作十分必要,疫情当下需继续加强公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心理疏导,逐步着手预防和应对疫情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未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辽宁省学术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用SCL-90量表对辽宁省59名学术期刊编辑进行测查,并与全国常模比较,分别对性别、编龄、学历和学科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84.7%,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4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性别与焦虑、编龄与人际关系敏感、学历与偏执和抑郁有显著相关.认为辽宁省学术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主要与这一职业的较高的专业要求、较低的社会关注度和待遇以及谨慎枯燥的工作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素养主要指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识、行为和意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2017年,依托全国调查站点对1.3305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调查;2018年,依托网络对2531名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心理健康素养全面调查。调查发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整体状况较好,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但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不均衡;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女性高于男性,25~44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学历越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也越高,其中硕士和博士最高,高中及中专以下最低。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和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高于其他省会或直辖市、地县级城市。职业差异方面,教学人员最高,专业技术人员次之,卫生技术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及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对湘西地区250名孕妇进行调查,发现妇女妊娠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妊娠期焦虑、抑郁发生率分为35.6%和56.0%.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妊娠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按危险程度排序,引发妊娠期焦虑的因素为不良孕产史、饮食不平衡、农村居住、既往疾病史、睡眠不佳、孕周早、缺乏孕前锻炼;引发妊娠期抑郁的因素为既往疾病史、农村居住、缺乏孕前锻炼、家庭收入低。产科门诊应开设心理健康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宣传与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郭映花 《科技信息》2011,(19):I0166-I0166,I0151
目的:了解青海大学医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毕业生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海大学医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在调查样本中67.5%无症状,29.7%有轻度心理问题,2.1%有中度心理问题,0.7%有偏重的心理问题;与中国常模比较:在所测样本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均明显高于常模(p〈0.01);其中焦虑,抑郁,敌对的因子得分大于3的分布处于前三位。结论:2009级毕业生心理问题的总体发生率在32.5%左右,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值得关注,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抽查中专生410名进行了SCL-90的测查,对结果进行了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中专生的心理症状总分显著高于高中生的水平;中专男生的恐怖、焦虑、抑郁因子分数显著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新生,但二者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0个分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 强迫、人际、恐惧、抑郁、敌对、偏执、焦虑、其他、躯体症状、精神病性等.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某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CL-90测试.结果显示: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高职学生的得分明显低于青年常模,而在SCL-90各因子上均低于大学生常模;男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一学生;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每周平均上网≥20h学生的得分高于0~4h和10~19h的学生.性别、年级和上网时间因素都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予以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采用SCL-90量表进行农民工心理健康研究的14篇论文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SCL-90总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01);男性农民工SCL-90总分低于女性(P<0.001);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与发表年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因子与样本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与发表年代、样本容量、研究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女性农民工心理问题比男性严重;农民工SCL-90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年代效应,但样本容量、研究质量对元分析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攀枝花学院2005级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多于一般人群,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症状。其中,性别差异较明显。男生在强迫、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SES、SCL-90量表对高职生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偏上,但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大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大二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阳性检出率高,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上存在明显年级差异;在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在精神病性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自我效能感与SCL-90总分、强迫、人际敏感等6个因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状况,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对广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并较多地采用消极方式应对,也体验到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