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毕思文 《科学》2006,58(2):46-49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中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相似文献   

2.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复杂系统,颁奖理由是为我们人类理解复杂物理系统而取得的开创性贡献,奖金的一半授予两位,第一位是真锅淑郎,第二位是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表彰他们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奖金的另外一半授予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  相似文献   

3.
4.
胡永云 《科学通报》2022,67(6):548-556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气候学家和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巧妙地把地球气候系统问题与理论物理问题统一在一起,凸显对基于物理理论解决复杂现实世界问题,尤其是地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而非把评奖目标仅限于传统的物理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6.
刘吉夫  陈颙 《自然杂志》2004,26(1):39-42
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研究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成为促生网格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地球系统科学和网格技术都是复杂的巨系统,二者的结合将是21世纪的重要事件.网格技术将为20世纪遗留下来的世界性地球科学难题(如全球变化、地震预报和宇宙起源等)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学者在撰写气候变化历史时.他们或许会把2008年初当做一个关键时期。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将气候科学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王育竹  林凤生 《自然杂志》2005,27(6):323-326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于了光学研究领域里的两项原创性工作: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R.J.Glauber 1925~)提出的"相干性量子理论",以及1983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尔(J.L.Hall.1934~)和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T.W.Hansch.1941~)利用激光的特性对精确测量技术所作的发展.近些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频频惠顾光学研究领域,如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相关研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从事的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研究.这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与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恰恰又建立在这些非常基础的理论研究之上.  相似文献   

9.
10.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黑洞研究领域,其中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他在黑洞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另一半则联合授予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超大致密物体质量测量方面的研究。文章介绍黑洞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三位学者的贡献以及现代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04,26(6):360-362
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物理学家,他们因为证明夸克具有渐近自由的特征,获得诺贝尔奖.本文详细探讨了这三位学者于1973年研究夸克渐近自由时的历史背景和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12.
潘笃武 《自然杂志》2014,36(6):415-420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简单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工作及成就,并简略描述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物理原理和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发明了一种成像的半导体成像器件--CCD影像传感器,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被授予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将主要介绍他们的工作,CCD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未来的发展及挑战。  相似文献   

14.
郭汉英 《科学》2007,59(5):5-8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马瑟(J.Mather)和斯穆特(G.Smoot)两位教授,表彰以他们为首的学者利用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缩写为COBE)的数据,证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并发现各向异性。这次诺贝尔奖的颁布,肯定了精确宇宙学的一些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钱永忠 《自然杂志》2015,37(6):411-417
 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Takaaki Kajita(梶田隆章)和Arthur B. McDonald,他们在分别领导的大气和太阳中微 子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这种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相关实验结果是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大发现。通过介绍 这些实验以及相关的物理,以期读者对中微子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物理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施郁 《自然杂志》2022,44(6):455-465
文章解读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成就以及来龙去脉,详尽梳理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及其相关研究的主要概念和里程碑,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关键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高文超  姜雪峰 《自然杂志》2021,43(6):430-440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眷顾化学领域的基石——合成化学,颁给了两位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的开拓者Benjamin List和 David MacMillan。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概念在21世纪初开始形成和发展,中国化学家对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推动,谨以此文向二十年来为该领域不断发展突破作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家致敬。  相似文献   

18.
邢志忠  周顺 《自然杂志》2008,30(6):319-323
由于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问题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美国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美籍日本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日本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中心的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被授予200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将简要介绍他们获奖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关但尚未解决的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难题。  相似文献   

19.
郭文祥  刘伍明 《自然杂志》2012,34(6):332-336
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突破性研究,让原本神秘的量子世界不再“与世隔绝”。在量子世界中,粒子行为不遵从经典物理学规律,人类对量子的观测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双南 《自然杂志》2017,39(6):401-410
2017年10月3日,终于到了宣布2017年物理学奖的时刻,诺奖委员会宣布: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里(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表彰他们对于研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利用该天文台发现了引力波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样的结果毫无悬念,和物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预言完全一样。那么,这个科学发现到底是什么?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和这个发现是什么关系?引力波有什么用?有办法防引力波辐射吗?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未来是什么?中国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计划是什么?笔者将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