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系统研究贝中次凹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贝中次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中次凹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各构造层的切割关系及运动学特征,以T22为界将贝中次凹发育的断裂划分为上、下两个断裂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4种断裂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在上部断裂系统中发育了由于泥岩密度反转作用所形成的非构造成因的断裂密集带,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地运移通道。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2.
乌尔逊凹陷断裂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分期特征,通过分析构建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以及伸展率等,得出本区断裂的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三个阶段;结合各变形时期的主要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伸展断陷期的主要控陷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主要控陷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的南北向断裂与长期发育的北东东向油源断裂近正交组合,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形成大量的圈闭,是油富集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分析断层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松辽盆地王府凹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将王府凹陷断层划分为4种类型,即断陷期伸展断层、坳陷期拉张断层、反转期挤压断层和长期活动断层.确定断层活动主要有3期:火石岭组至营城组沉积时期形成断陷期伸展断层;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形成坳陷期拉张断层;嫩江组至新近系沉积时期形成反转期挤压断层.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强度不同造成断陷期和坳陷期源岩有机质类型和砂体分布及类型存在差异.断陷期断层活动强度较大,有机质类型接近Ⅲ型,形成扇三角洲和辨状河三角洲等快速沉积;坳陷期断层活动强度较小,有机质类型趋向Ⅰ型,形成与长期活动断层平行的储集砂体;断层除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外,与砂体组合成断层-岩性输导脊指示王府凹陷平面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NNE向和SSW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贝尔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在源圈空间配置关系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运移方向下所形成油气与输导通道之间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贝尔凹陷不同运移方向油气输导通道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发育断裂是贝尔凹陷油气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主要分布在次凹的边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斜坡区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在基岩隆起两侧还有不整合面和长期发育断裂的侧向输导通道。它们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长期发育断裂的垂向输导控制着浅层部分南二段和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2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侧向输导控制着斜坡区南屯组油气成藏;3不整合面和长期发育断裂的侧向输导控制着古隆起上基岩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6.
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心观察,对饶阳凹陷东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及北部任丘潜山上覆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意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多种原地形成的拉伸—挤压作用及液化作用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同沉积断裂层段、地震角砾岩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软沉积变形层段和液化均一层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是控盆边界断层以及控制潜山活动的控山断层活动强烈时期,频繁引发震级高于5级的地震,且越靠近凹陷东部断裂带,地震构造发育的类型越多;微断层、微裂缝等的形成能极大地改善储层渗透率,使之成为潜在的油气储层或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7.
莫里青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盆地基底形态、断裂分布特征、地层构造特征、盆地构造演化历史、盆地油气勘探现状等,莫里青断陷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缘断褶带、靠山凹陷、小孤山断阶带、尖山隆起带等三级构造单元。莫里青断陷的发育受控于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边界断裂,即西北缘和东南缘边界断裂。断裂构造是伊通盆地最主要的构造类型之一,包括控盆边界断裂、盆地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断裂及后期盆地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作用形成的断裂,它们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走向不一、性质各异、形成时期不同的复杂断裂系统。分析构造圈闭形态演化、圈闭形成和破坏时期,再结合生、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路径有效性分析,可对构造圈闭有效性、盆地油气资源前景作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断陷盆地构造枢纽部位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导致了小宽枢纽带南段和北段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后期构造反转发育部位多为早期断层发育部位,且主要集中在主干断层上,构造运动产生位移被断裂和褶皱吸收;不同阶段的隆起部位相叠加,使枢纽部位与构造高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枢纽部位相对位置由原来的古隆起演变为斜坡部位;枢纽部位早期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期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发育多类型圈闭、有利沉积相组合及生储盖组合,围绕枢纽带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内部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板桥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生储盖组合、断裂构造以及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可划分为北部复杂断裂褶皱带、中部大型断鼻构造带以及南部雁列式走滑变形带3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沙一下—沙一中亚段以及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板桥凹陷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造成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新采集处理的高质量三维地震及3口钻测井分析化验资料,探讨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HZ25转换带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精细构造解释、相干体切片及断层位移-距离关系分析表明, HZ25转换带是在NW-SE向拉张作用下形成的同向叠覆的构造转换带,连接F1断层的下盘和F2断层的上盘,断层总位移量在其内部基本保持不变;构造转换带应力区还伴生形成F3和F4断层,并构成复杂的构造-古地貌格局,分割洼陷并控制储集体分布和油气运移方向;构造转换带是盆外隆起水系的入口,为大套粗粒三角洲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相对高部位密集发育的断裂系统及三角洲砂体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优良场所,构造变换带与其控制发育的厚层辫状河三角洲耦合,形成地层-岩性复合圈闭。HZ25构造转换带文昌组的油气突破,为惠州凹陷古近系油气勘探打开局面并提供了方向,分布在惠州凹陷边缘的一系列构造转换带是未来值得重视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贝尔凹陷内的沉降抬升差异,利用该地区钻井取得的地层厚度、时代、岩性、密度、孔隙度等信息,根据其次级凹陷构造特征,选取五口代表井进行回剥分析,绘制贝尔凹陷砂岩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并给出沉降史。结果表明:贝尔凹陷砂岩原始孔隙度为50%,压实系数为0.78 m-1。五口井共性显示,贝尔凹陷沉降史整体可分为n1、n2、d1和d2的快速沉降期(140.0~125.0 Ma)、尹敏组的持续沉降期(125.0~105.0 Ma)、抬升剥蚀期(105.0~99.0 Ma)和青元岗组的缓慢沉降期(70.6~65.0 Ma)四个阶段。贝尔凹陷整体底界的古构造演化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五口井差异性显示,贝尔凹陷中西部含油气多、沉降速率大,其他地区含油气少、沉降速率小,沉降速率是影响油气富集的因素之一。该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凹陷内油气富集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东营凹陷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上、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的分布使整个东营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点.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不仅控制着构造演化,而且控制着凹陷内的沉积演化.同一时刻,同一条断层,断层落差较大的中央部位发育了扇三角洲,而两翼落差较小的部位发育有湖相泥岩沉积;一级断层控制了凹陷沉积体系的地层厚度,二级断层控制了扇体的类型及规模,而三级断层控制了砂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渤中凹陷周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而其北部至今尚未有油气田发现,断层与油气具有密切关系,不仅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开展断层构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解析渤中凹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对其断层发育特征、活动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北部发育层间、阶梯状的弧形正断层。在垂向上,断层的活动强度具有中间强两边弱的特征,在平面上,断层演化为简单侧向生长模式。综合分析断层的生长指数和断开层位,认为断层活动时期主要为东二下段第II期到东二上期。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断层孕育期、断层活动期、断层迁移期和断层静止期。指出重力滑动作用和走滑作用共同控制了弧形断层生长发育过程。探讨了断层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弧形断层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滚动背斜圈闭的形成,控制了砂体的层数和厚度,促进烃源岩与储层沟通,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垦利10-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莱州湾凹陷北部,油田依附于长期活动的莱北一号断层发育,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半背斜构造油藏,主力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沙三中亚段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特征明显,在层拉平的基础上,基于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将三角洲进积体划分为六期,在地震剖面上对其进行追踪解释,刻画每期进积体的展布范围;在进积体内部,通过精细地震相分析,将其分为顶积层和前积层,并对其进行精确定边,刻画其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钻井资料的标定,建立了进积体顶积层富砂,前积层富泥的储层发育模式。在顶积层精细刻画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模式约束净毛比,计算出进积体内部砂体净厚度,实现了砂体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陷的影响,对构造解析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建立了方正断陷伸展-走滑-挤压三维应力模式。研究认为断陷西部改造程度弱,继承了断陷初期白垩系盆地的伸展模式,断陷东部后期挤压推覆改造强度大,伸展模式已不适用,必须考虑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断陷中部发育的伊汉通断裂走滑特征明显,花状构造发育,以伊汉通断裂为界断陷东西两侧表现为不对称差异走滑断陷特征,伊汉通断裂两侧应用走滑模式解析,因此,对于多构造叠合断陷盆地不能单纯地用伸展模式来解析,更应考虑后期的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构造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东二早期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利用辽东湾拗陷北部区域的岩芯分析数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东二下亚段层序划分、同沉积断裂活动性变化及其对轴向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充填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二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根据最大泛湖面可在内部划分为低位+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水进体系域,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在同沉积断裂活动引起的高沉降速率阶段,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大,滑塌形成的浊积在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低频、高连续性特征,根据钻测井标定,测井曲线呈中高幅度齿状为主,岩性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而高位域曲流河三角洲形成于同沉积断裂活动所造成的低沉降速率阶段,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小,滑塌形成的浊积在地震上表现中弱振幅蠕虫状杂乱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呈中低幅度钟形或者漏斗形为主,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沉积构造以软沉积变形构造为主。  相似文献   

17.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沉积层序、构造变形样式及地层接触关系,将黔南拗陷沉积盖层划分为3大构造层,并重新划分黔南拗陷的构造区划。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按黔南拗陷断裂特征及其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强度的差异,将黔南拗陷划分为叠瓦冲断变形区和褶皱冲断变形区。黔南拗陷具有东西分带、上下分层的特点。依据各构造单元变形强度等相关要素的评价,优选出长顺凹陷为相对稳定的油气保存区,结合该区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长顺凹陷为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 ,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 ,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 ,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 ,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 ,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 -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