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山西省古村落遗存较多,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文章仅以列入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从古村落特点、旅游吸引功能、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古村落遗存数量多,空间分布地域特色显著,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要素的分析,阐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区域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为充分开发利用古村落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促进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闽金二地50余个市、县、区300余个村庄的调研发现,福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古村空巢,开发资源资本产权主体不明,保护修缮资金综合监理不到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缺失等问题。建立健全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验收监理机制,强化古村落村民即为文化遗产资源资本产权主体的意识,转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金投入方式,发展农业休闲文化产业和村属小学教育,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严台村为例,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严台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进行分析,结合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对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的建议,以期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古村落日益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不合时宜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开发为实证对象,通过对游客进行实地调查、同类景区调查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当前婺源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矛盾主要有古村落景观遗产的地方性要求与景观现代性的矛盾、古村落景观遗产的真实性与商业化氛围的矛盾等三方面;提出了"有远见地保护古村落遗产的地方性、建立真实性与商业性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保护式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三大对策,试图探寻一种能促使三大效益协调开发的方式与途径,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为例,探索了一套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就古村历史建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措施,使得规划既保护古村落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村落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一,其资源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结构和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我国古村落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认为:古村落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产品不成熟、旅游规划水平低、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经营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宣传不足、旅游意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基本数据,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循建筑学、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视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焦点依次从保护、开发到“文化自觉”。最终汇聚到“文化拥有者”自主转型能力的培育。在教育学视域下,古村落文化既是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也是村落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内容。在自身“造血功能”衰竭、“文化转型”能力不足以胜任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反过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基于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文化自觉”是现阶段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为此,资源开发应共同指向文化转向和可持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并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和多元开发主体间的制衡机制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其科学保护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以江西丰城白马寨村为例,从有形文化实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落文化空间等方面,对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年代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2.
"吩傲"流传在富宁县田篷镇上农村民委的几个"布傲"村寨。调查组在对"吩傲"进行田野调查时,认识了纯朴独特的傲人习俗,聆听了古朴淳厚的傲人民歌,看到了承载"布傲"文化精华的傲人歌书,接触了一个维系"吩傲"命运的83岁老人,感受到了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经意间却发现"吩傲"已经濒临失传,即将销声匿迹。作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对"吩傲"的广泛关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和培育"吩傲"这朵艳丽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13.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在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文章拟通过对桂西北地区仫佬族村落体育活动的研析,揭示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特色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The folk costume in waterside villages of Southern Yangtze in China was notonly daily consumer goods, but also a symbol system of folk-custom culture. This symbol system was directly conveyed by a series medley shape signs, many-faceted color signs and decorated craft signs of pleated skirt. Its origination, accumulation, continual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were grea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ife style and paddy culture of waterside villages, such as the folk religion, social life, artistic philosophy, regional culture, the landform of waterside villages and the humanity environment. So the folk costume was the significant sign of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lso the significative sign of folk traditional culture, both of which composed the costume cultural symbol system of waterside villages of Southern Yangtze called "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废名的乡土小说不是着眼于揭露民间疾苦,而是以田园诗的格调来描写乡土风情;而沈从文笔下,则更多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7.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认为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要有别于海西,提出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山地城市的生态转型;正确运用外来名人文化、宣传及保护乡土民族文化;面山处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滨海处凸显渔民亲水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古村落的保护,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等海东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城镇低效用地对于协调城市用地空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数据,从不同城镇低效用地类型出发,在镇域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量研究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宁波镇域城镇低效用地分布具有显著集聚特征,旧村庄与旧厂矿集聚性强,旧城镇相对离散;旧城镇主要分布于余姚慈溪交界处及奉化;旧村庄团聚于奉化东北部、江北;旧厂矿在余姚形成“聚簇”,在市域东南部出现连片“洼地”,并主导总体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