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机械心脏     
人造心脏和辅助装置前景如何?当今最突出的问题是动力源。去年5月7日上午11点过后不久,心胸外科医师W.S.皮尔斯(William S.Pierce)博士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Hershey地区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快速而准确地切去了一只山羊心脏的两个心室,并准备植入一个全人造心脏维持该动物的生命。皮尔斯博士象在人的患者身上做手术一样,戴着面罩,穿上外衣,通过与茶碟大小差不多的山羊胸腔开口,工作了六个小时。在他身边有一个大型的由医师和护士组成的保  相似文献   

2.
1982年12月,“贾维克-7”,第一颗人造心脏被植入人体,代替了一个心肌病患者巴尼·克拉克的天然心脏。手木后,这个用塑料和铝制成的装置使患者活了112天。这颗人造心脏的设计者罗伯特·贾维克(Robert Jarvik)是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威廉·科尔夫(Kolf)博士的得意门生。贾维克现在是犹他大学的外科助研教授,同时兼任共生者(Symbion)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一家制造代用心脏和其他人造器官的公  相似文献   

3.
在进化方面,大自然似乎更偏爱蟑螂,至少在心脏方面可以这么说。对蟑螂而言.即使有一个心室停止跳动,它还能继续生存;而人类一旦有一个心室停止跳动,就会出现死亡。最近,印度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苏加.古哈(Sujoy Guha)领导的研究小组根据蟑螂的心脏原理研制出一种人造心脏。他们认为,这种人造心脏经久耐用,价格也为大众所能承受。  相似文献   

4.
李勇 《世界科学》2010,(7):20-21
查尔斯·奥珂克(Charles Okeke),43岁,三个孩子的父亲,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目前成为首位走出医院的人工心脏植入者。今年5月3日,奥珂克已经开始与家人一起生活,多亏有了背包大小的装置——人造心脏泵,然而他需要带着这一装置直到找到心脏捐献者为止。那么,人工心脏泵是怎样工作的?人造器官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新科学家》杂志给出了如下答案。  相似文献   

5.
打印血管     
人造器官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组织工程学小组成功地用细胞取代油墨,使用"打印机"创造了有功能的血管和心脏组织,有关论文本月发表在《组织工程学》杂志上。这一工作是首次用打印机生产出有功能的三维生命组织,是实现打印整个器官目标的里程碑。哥伦比亚州密苏里大学的伽柏·福加克斯(Gabor Forgacs)和同事们打印了各种组织结构,包括血管和心脏组织薄片。心脏和血管内皮细胞被打印出来后,经过70个小时,细胞与组织融合在一起,90  相似文献   

6.
一些婴儿天生患有罕见的心脏疾病,他们的心脏只有一个心室正常工作,也即单心室缺损(SVD).如今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手术帮助SVD患儿. 健康心脏的血液循环 脱氧血液(蓝色)从上腔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并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进而被泵入肺脏.在肺脏中转变为含氧血液(红色)后,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并通过二尖...  相似文献   

7.
十五年前,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医生说,研制人造心脏就象人登上月球那样复杂。这话讲过后五年,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而人造心脏离研制成功仍然相当遥远。能否制造出可以长期代替人的心脏的人造心脏呢?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患心脏病,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差不多有一半死于心脏病。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三百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人用别人的心脏而活着。然而,移植心脏还不能解决问题,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三万二千多人需要替换心脏。到哪儿去取这么多心脏呢?在死人中间可供我们摘取移植的,不超过百分之一,因此,在实践上要做为数众多的移植手术,是无处可取这么多心脏的,这就需要用人造器管来代替。第一代人造心脏不必完全放入胸腔,只要能维持病人的几天生命。长期的、更为复杂的任务是制造能完全放入胸腔,可以工作多年的第二代人造心脏。  相似文献   

8.
据央视国际报道,近日中国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这是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EAST(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项目,制造一个装置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一个或数个小太阳,源源不断地从核聚变中得到能量。报道说,EAST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工程,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已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调试,低温调试和磁体通电测试获得通过,预计今年7、8月份正式运行,进行放电试验。  相似文献   

9.
复极早期的电刺激触发黄鼠心室肌的非驱动性动作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泰槰 《科学通报》1985,30(7):536-536
强刺激作用于整体心脏的易损期,可导致心室纤颤。这种易损期的时间范围较窄,相当于心室兴奋-恢复曲线的凹陷区(dip drea)。刺激易损期产生室颤的原因,一般归因于多发性折返机制,因为在离体心肌标本上曾进行过大量工作,研究在动作电位期间心肌对额外刺激的反应,并未发现能引起连续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浦泳修 《世界科学》1999,(10):31-31
据美国心脏医学协会公布的材料,在1997年,全美有40000名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而能够得到合适供体的仅有2300人,只占总人数的6%。许多人就因为不能及时进行心脏移植而提早结束了生命。所以对人造心脏的需求十分迫切,它至少可供心力已经衰竭正等待会适供体的患者暂时用以维持生命。目前,马萨诸塞州的Abiomed公司正生产一种机电泵,可以用来代替衰竭的心脏,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作为“人造心泵”或“人造心脏”。得克萨斯心外科协会和马萨诸塞州医院的医生已经用这种心泵在牛犊身上做了试验。Abi。Ined公司的总裁大卫·莱德曼宣称,对人体…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已在一种特殊机理的硅芯片上成功地培养出活的肝细胞,这种生物学技术可望用于研制取代肝脏移植的人造肝脏。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的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已经在特殊芯片上保持老鼠的肝细胞成活并具有全部功能超过两个星期了。肝细胞极难保持成活,在目前进行临床试验的人造肝设备中,肝细胞通常只能存活几个小时或几天时间。  相似文献   

12.
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小太阳”)日前首度向社会公众开放,这项举措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往合肥市科学岛,与之零距离亲密接触。据悉,目前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处于测试维修阶段,2006年7月份将正式进行首  相似文献   

13.
点点滴滴     
世界首例 永久性人造心脏移植术 一位64岁的英国退休电影制片人最近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人。 英国医学界于1995年10月31日公布23日实施的这次手术细节时说,病人埃布尔·古德曼手术后康复的可能性高达90%。古德曼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认为如不接受特殊治疗他很可能活不到明年春天。  相似文献   

14.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装置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全身组织,又从全身组织运走废料和二氧化碳,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生命、健康和劳动力极为重要.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泵,是维持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人的心脏病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仅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超过67万人,尚未包括未确诊为冠心病死者.西方国家人口中至少有25%因心脏病而死,占总死亡率的第一、第二位.尽管近年来心血管内外科有了很大的进展,诸如:人造心瓣膜(生物瓣或机械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血管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部小说叫《中国太阳》,讲的是农村小伙水娃不断奋斗,借助"中国太阳"工程成为深空宇宙开拓者,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故事。现实中,中国真的有"人造太阳",而且有两个:一个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是有着"东方超环"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另一个则是位于四川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第七个新年时,从我国大西南红色盆地四川省会成都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创下了5500万℃的高温纪录!5500万℃,这个高温距在地球上建“人造太阳”需1亿℃以上高温的目标值又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7.
据息,我国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经过8年艰苦奋斗建造成全超导的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也“称人造太阳”。之所以被称“作人造太阳”,是因为这个装置产生能量的原理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一样。太阳能够发出强光,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巨大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这类托克马克聚变装置可以把氘的聚变燃料加热到4亿 ̄5亿℃的高温区,在这样的温度下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清洁能源,会给世界带来更加广阔的能源空间。中国人造太阳工程调试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该装置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其科学目标是让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相似文献   

19.
机械性人造心脏生老病死是谁也摆脱不了的自然规律。有的人生来就缺胳膊少腿,还有一些人在意外事故(如车祸、疾病等)中失去了某个器官,更多的老年人因为器官病变而在病痛中度完余生。不少善良的科学家正在为解除人们的痛苦而努力工作着,如美国科学家近年来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7,(8):32-33
人造轮状太空城很可能会先行于外星的"地球化"改造。图为人造太空城的内部情景(想象图)。在人造轮状太空城的基础上,制造木星地壳并非难事。当然,完全自给自足的人造轮状太空城在目前看来也只是科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