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反对私人语言论证时所引入的对私人感觉的讨论引起了学者们对私人感觉的广泛争论。以《哲学研究》为主要文本依据,将维特根斯坦所反对的私人感觉总结为三个方面: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上通过强调个人感觉的所有权以表明感觉的私人性;从认知意义上坚持只有认知主体自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具有某种感觉经验;从形而上学层次上坚持有关心理现象的语词(包括感觉语词)指称了某种独特的内在过程这种意义上的私人性。维特根斯坦从其思想的立足点——语言游戏出发,从语法上分析了私人感觉观念产生的根源,告诫人们要澄清日常语言的用法,防止对其做形而上学地使用,消除哲学的幻象。  相似文献   

2.
纵观维特根斯坦哲学从前期到后期转变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探讨与伦理探讨相结合的发展线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坚持从语言的理想性走向日常性,从语词的形而上学用法到语词的日常用法,但这种理想性始终是后期哲学的一种言说背景。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曾经宣称:“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在这位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的语言分析大师那儿,其前后期迥然相异的语言批判,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和不同的评价。笔者以为,奇幻多彩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判哲学。其所从事的语言批判,即是以语言批判为武器,对西方固有的传统哲学所进行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批判在维特根斯坦那儿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把握住了这种批判的一贯性,颇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贯性。本文的旨趣,即在于为揭示和阐明这一批判及其意义而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用“私人语言”与“我们共同的语言”相对,这种相对是语言的发音过程。“私人语言”是呼唤“大家都来看”的我的感觉的一瞬间,“命名感觉”就是“说”一个词,意义是从命题开始,并以命题为结束的思想的过程,闪电般的思想就是理解。思想贯穿经验及分割一个经验,逻辑使我们永远被一个经验所吸引,于是逻辑最终形成我们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是一个歧义较多的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当前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形而上学的热潮,人们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形而上学.这一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但不符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一以贯之地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一规定经过60多年的宣传教育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李琳 《科技信息》2009,(20):132-133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了20世纪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语言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而重点地解析了维特根斯坦解释哲学中的“语言游戏”概念,折射出了一个与现代解释哲学不同视角的阐释理念。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本质主义的缺陷、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论三个方面,来揭示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的态度及其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指出维特根斯坦从日常用法的角度对本质进行新的思考,认为对本质只能进行描述而不能进行解释。他将“本质”一词的用法从人们对绝对主义的渴望和冲动中解脱了出来,不仅扬弃了传统的本质观的危险性而且使本质概念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8.
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论及哲学危机、终结的背景下,列维纳斯认为上述危机-终结论都是在奠基于"存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可能性的穷尽。但哲学首先并非是本体论的,他者先于自我,负责人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先于本体论。所以,已有的哲学危机论事实上反过来为哲学向他者的升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经过分析,发现世界的、思想的和语言的结构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由此得出了语言的命题可以描述世界中的事实即事实是可以言说的结论。但逻辑形式、形而上主体、世界的存在性以及人生的意义等是不可言说的领域,必须对此保持沉默。这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系统开始于逻辑分析法,而终于静默。因为只有在静默中,人才可能领略哲学的最高境界——哲学本质、生命意义、对世界存在的特殊神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语言哲学中采纳的哲学探究方法应用于心灵哲学,一方面对主流的认识论心灵哲学产生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实践论心灵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理论空间。由于把实践理解为先于理论—实践二分的具有始源意义的实践,研究者们往往放大前者而忽视后者。一旦从理论—实践二分意义的实践出发,实践论心灵哲学及其心身统一体概念便自然地凸显出来,并展现出与居于主流的功能主义心身理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实践论心灵哲学以心身统一体即心身功能系统为讨论心身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将康德目的论作为整个讨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为我们走出功能主义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为了对深入阅读、研究以及正确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有所帮助,从语言、逻辑、哲学3个角度对《哲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反映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系的思想要点。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许多学者和语用学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很多努力。本文拟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探析言语行为理论。并试图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语用转向视角分析这一理论,进而总结语言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以求从哲学根源上认识言语行为理论,对现代语用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中有关宗教语言哲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概述,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福柯哲学思想中的对思想话语的阐释展开,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宗教无疑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和取向。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宗教作为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活动,它通过语词、文本以及符号性的象征体系;通过心理活动和体验;通过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社会组织与人际沟通网络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场域或生活氛围,它是人类社会的现象、经验和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存在为沉思对象的形而上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形态 ,其中 ,抽象与具体之分更具有实质的意义。从追求存在的始基 ,到以观念为存在的本原 ,从预设终极的大全 ,到建构语言层面的世界图景 ,形而上学呈现出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实质与形式等区分 ,但上述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同时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趋向 ,即对世界的抽象理解。作为存在理论的这种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之间 ,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视阈中的网络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语词为例证,从语用功能、构词理据、语言与社会发展关系三方面分析论证了网络语词产生和传播的社会语言学意义及其对语言自身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网络语词具有明显的非规范特征,但其交际的有效性却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网络语词的广泛使用既是社会发展影响语言的必然,也是语言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语境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境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早期语义哲学家认为一个语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日常语言学派认为任何语词的意义总与它在其中被使用的语境有关;解释语言学派认为本文即内含着语境。因此,语言哲学的语境理论走过了语词语境、语句语境、本文语境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胡敏 《当代地方科技》2009,(12):157-157
从体系上看,文化哲学有着三个互相联结的层: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文化形而上学和文化批判。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力图确立哲学在文化系统中的超越地位及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结构意义,从而确立哲学研究文化的合法性即文化哲学的合理性;文化形而上学则力图通过对文化之深层价值的研究,整合不同文化价值的冲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理念;文化批判则以文化形而上学提供的文化理念,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批判推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核心,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色。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每一位哲学家都无法避免地要论及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通过这本著作来反思当代形而上学,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转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曾以“一捆矛盾”自喻,而对“白话文“的支持与对“欧化文”的反对似乎是其“又一捆矛盾”,而实则不然.文章从语言发生学、语法学、翻译学、语言心理学等维度分析了林语堂“欧化文(翻译)”批判的深层原因,并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对林语堂反对“字译”、坚持“句译”,“清顺自然”的行文要求、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文白调和”的语录体的提倡等一系列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儒学乃是关于儒家实践的一种儒学理论,它本身是作为思想者的儒学家的一种实践方式、而归属于生活实践.生活儒学所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实践,因此反对原教旨主义,而努力在仁爱的生活情感的本源上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因此,生活儒学远不仅是一种哲学,而首先是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在对现象学的批判和对儒家思想资源的重新阐释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