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厦漳泉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3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城市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突变级数法适用于城市综合实力值的评价;2)2003~2012年,厦漳泉城市群的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其中,厦门市城市综合实力最强,泉州市次之,漳州市最弱;3)在经济子系统上,厦门市处于领先地位,依次是泉州市、漳州市;在社会子系统上,厦门市与泉州市的突变隶属函数值较为接近,漳州市相对较低;在环境子系统上,漳州市表现出相对优势;4)政府应侧重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加快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同城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通过规划体系的调控作用,引导城市群内各项资源合理分配,以促进厦漳泉城市群城市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厦门科技》2014,(5):1-4
“科技创新,信息先行”.根据《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精神,厦门市科技局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启动建设“厦漳泉科技基础资源服务平台”,并由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承建.平台基于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承建的“厦漳泉科技基础资源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为厦漳泉三地企业、高校院所、政府部门乃至个人提供免费又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和情报增值服务,是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有力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3.
厦漳泉作为中国重要的次经济区域,必须依赖同城化,才能实现跨越发展。长期的行政分割管理导致厦漳泉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对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能够对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力地提升厦漳泉经济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流一体化是促使区域物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使用SWOT方法分析厦漳泉产业环境、市场、经济等条件,强调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服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是厦漳泉大都市区应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并提出同城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最后指出三市物流同城化协同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共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共生理论看,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复合系统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互惠共生模式是"三群"复合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目标;竞合机制、自组织机制是"三群"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耦合机制和集散机制成为"三群"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外在机制。整合港口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产业群的支撑,培育共生环境等,可有效促进"三群"复合系统的共生演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长三角港口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港口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测算港口群内各港口对于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长三角港口群—城市群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测度了港口群各港口间协调发展水平用于分析港口竞合策略对于港口群—城市群系统协调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港口群—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布局,正在向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迈进。港口群向错位竞争、积极合作的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升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厦漳泉是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的两个大都市区之一,同城化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厦漳泉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出了优化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整合空间布局、构建功能体系、建设便捷交通网络、建立战略协调机制的同城化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立足厦漳泉旅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围绕厦漳泉同城化旅游区的构建,积极把握闽南旅游合作的战略取向,重点从实现厦漳泉同城化旅游合作模式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构建内涵丰富的空间格局为基础,以建立协调有序的战略体系为优势,制定明确的旅游合作策略,从而实现厦漳泉同城化下的旅游产业深度对接.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区域污染防控.加快整治重点流域,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保护。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海峡西岸”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厦漳泉则是海西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开展厦漳泉环保同城化研究,对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厦漳泉金三角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化辐射窗口,是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40余年来,其创新发展成效斐然,成就突出,令人鼓舞.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法、归纳分析法和质性研究等方法,结合厦漳泉城市在"十四五"及其远景发展规划情况,探讨厦漳泉金三角国际化创新发展方向与路径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厦漳泉金三角在历经"十年磨一剑"的城际化基础建设与融合发展之后,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国际化加速创新发展的美好时期.  相似文献   

11.
港口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以辽宁营口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港产业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阶段和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将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辽宁营口市港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营口港对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影响处于中级化阶段,为更好地促进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城发展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粤港两地港口和机场的调查,对两地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发展规划以及运输能力进行了归纳和概况,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两地物流业发展态势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也是内陆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新余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内陆中小城市来说,应以构建内衍型和特色产业型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基本格局、功能结构与发展特征.文章首先阐述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的基本格局和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该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流量、流向结构分析,认为现阶段该港口体系仍属东亚一些大型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口的支线港群,体系内部的职能分工机制开始发育,但尚不完善;最后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现状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未来该港口体系将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枢纽港、江苏四港为干线喂给港的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远洋集装箱枢纽港群  相似文献   

15.
现代港口对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促进港口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该文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等几个主要沿海港口为例,根据港口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了涵盖港口运营规模在内的六方面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对港口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使用DEA算法对当前港口发展进行作业效率分析,得出各港口综合实力参差不齐,但总体向前发展,与各大港口实际发展现状相符;最后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实证分析中各大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要求在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法规建设上下功夫。探讨了运用产业集群思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在介绍了产业集群概念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及成效,并以江苏为例,研究了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应用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实现了国家与区域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互动,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对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认为重庆的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形成阶段,且基本上属于低端道路型产业集群。据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培育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四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产业群、港口群和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方面优势的重要手段。运用共生理论分析海西三群联动发展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特征,发现海西三群联动的问题主要是在三群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物流专业人才。因此,海西三群应认清各自在共生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协调好三群内部和三群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借力产业集群,助推耦合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和人才机制,以促进三群联动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