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月二日英美签订了以旧鉴交换大西洋海本军根据地的协定。二十七日德义日签订了相互承认欧非亚洲‘新秩序领导权’的军事同盟。这两件事无疑地造成了远东的国际新形势。就对于太平洋的局势的影响来说,这两件事比之于去年九月欧战的爆发,还来得重要。因为这是说明了欧洲列强的争霸战已经扩大到西南太平洋。英美与德义日不仅在欧洲方面,而且也在远东方面分成两个壁垒,准备来这一手了。这远东的国际新形势,不会不影响到中国的抗战,尤其不会不影响到抗战中的中国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2.
现在看来,美英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蓄意轰炸德国的。近期《空战》一书刊登出了一组数据:二战中女性死亡人数高于男性40%,儿童死亡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0%,老年人则占22%。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二战中牺牲的大多数是女性、儿童和老人。如果说美英空军和德军都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的伤亡,那么他们进行这场战争的手段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百慕大会议标志着这个矛盾发展的新阶段。第二次大战期间,英美结成了同盟,而英美矛盾在战时、特别是在战后,却在这个同盟内部急剧地发展着。从同盟的一方面说,英国为了医治自己的战争创伤,曾经在1946年接受美国贷款44亿美元的巨款;1946年3月,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英语民族团结起来进行反苏反共的冷战的演说;1948年,英国参加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1949年,英国又参加了美国发起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从矛盾的一面来说,英国接受美国的巨额贷款是以开放英国本国和英帝国的市场为代价的;英国参加反苏反共的冷战以及参加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英国扩军备战从而大大削弱自己的经济地位,同时也削弱了对美国资本的竞争力量为代价的。一方面是英美同盟,另一方面是英美矛盾在同盟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九月初,国际大战从版面性扩展成为全面性以后,国际政局已由民主阵线与侵略阵线的对立,发展成为三个阵线的斗争。在这里,有已经直接参战并且扩大欧战成为世界大战的英美(法)阵线和德义日阵线二个对抗的壁垒,还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努力于缩小战争范围,拥护世界和平的苏联。把握了这三个阵线的关系的演变,它们力量的结合及增长,乃是了解国际政局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的时候,亦应当在这个原则之下云着眼。但为了比较周详的了解,我们不得不在说到它的力量消长之前,先去分析战争所给与世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欧战新形势     
一引言:历史的悬崖法国的崩溃,才不过三月,欧载已经演变到世界战争的前夜,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踏上了它的历史的悬崖,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在这悬崖之下等待着它的是生存还是毁灭。今天,欧战的主要战场虽然依然是在英伦海峡;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战争的火焰已经向全世界在抓拿;向近东,向远东,向大西洋,向太平洋,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面是英美联防,一面是日德义三国同盟,这两大集团的形成是欧战扩大为世界战争的标志。这是法国崩溃后三月来的欧战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苏联对于德军的抵抗之可以延長今年的冬季,以及可以無限期的延長,這的確大大安慰了英美。路透社在八月十八日的华盛頓电上说:“美国国会议员与罗斯福總統会議後所得到的印象,认为苏联已得到一个真实的机会,可以无限的抵抗德军,其牠的印象是:(一) 蘇军的抵抗,已预防了德軍在今年的侵英,(二) 英人認為德軍  相似文献   

7.
法德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互相敌对,多次兵戎相见。仅从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算起,七十年间,两国三次交战,巴黎二度遭德军占领。二次大战后,法国则成为占领德国的四个战胜国之一。然而,到了一九六三年一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签订了法(西)德合作条约,开始了法德谅解和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1812年的英美战争即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它从1812年起至1815年《根特和约》的缔结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它改变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形成的重商主义传统,开始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它进一步凝聚了美国的民心,使国家更为团结;战争的结果也推动了国家军事实力的增长,为美国的西部扩展与在南美的影响的扩大提供了实力保证;它改变了与英国关系紧绷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美国与英国可能的正面冲突,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北约正在加快“多国结构”的改造工作,继去年法德联合旅成立之后,4月22日德美联合军团又宣告诞生。该军团是北约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多国部队,“构成了北约新防务结构的核心”。德美联合军团由两个军组成:一个以德军为主,即由德军二军(驻乌尔姆)和美军第一装甲师(驻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组成,由德军第二军军长格特·威尔斯特中将指挥,下辖德军第四装甲师、第十装甲师、第一山地师和第一空降师,另一个以美军为主,由驻德美军第五军(驻法兰克福)和德军第五装甲师(驻迪兹)组成,由美军第五军军长杰里·拉瑟福德中将指  相似文献   

10.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入侵波兰,德波战争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是,从宣战到1940年5月,德波边境上竟没有发生一次真正的战斗,英法陆军静静地坐在钢筋水泥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士兵在前线铁路上起卸军火弹药,毫不加以干涉,英法空军只从轰炸机上向德国掷了许多装宣传品的一炸弹”,没有实施过一次空袭。而德军也并未发动任何攻势,既未向低地国家入侵,也未突破马奇诺防线。结果,两军对峙,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奇怪现象。美国参议员W.E.博拉首先称之为“奇怪战争”,即:极不寻常、极难以理解的战争。对奇怪…  相似文献   

11.
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雄厚的经济潜力和一支强大的红军。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是纳粹德国的既定方针。德国只有征服苏联,才能实现其称霸欧洲、争霸世界的野心。希特勒首先对英法开战,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当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退守孤岛后,希特勒便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准备对苏联战争。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就要求为进攻苏联进行准备。8月5日,德军拟就第一份对苏作战计划草案,几经修改后,希特勒于12月18日批准这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作战击败苏联,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其作战企图是,以大量坦克和  相似文献   

12.
印巴这场战争看来是打不起来了。除了双方各自都不想打这个根本原因外,国际社会给它们创造的下“台阶”的机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6月上旬随着南亚上空战争阴云的聚集,美、英、法、德、日等国陆续从印巴撤出各自的非必要外交人员及其家属。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英美国家的高级官员却陆续赴南亚展开外交斡旋。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成功地邀请了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分别访问莫斯科。一时间,印巴成了大国外交的竞技场。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一八与一九四一一九一八年二月十八日,威廉第二的德帝国因和议被托洛茨基阻挠下成,决定了对新生的苏埃俄罗斯开始歼灭的攻势,冀一举趣全解决阵线,然后集中全力于西线,解决整个战争。那攻势发动的基线,起自里直达第尼斯脱河口(事前德军已占领俄属波兰全部及里的波罗的海岸区域),长约千余里。德人最初的企图也许是时直下列格拉垃、莫斯科和横扫南俄全境。但其时北俄尚在冬季,气候及地形非常困难,德军在泼里贝沼地以北无大发展。惟在乌克兰,则德军于两星期内就横扫了一切,进到顿河之线,至三月三日勃莱斯脱。莱脱肤克和约签定时,德军的占领线大约起至纳瓦河口,垂直南至波洛茨克附近,东南行至诺伏西布斯克西,折东偏南行经哈科夫北直至顿河口亚索夫海岸;乌克兰全部,包括顿奈兹工业区在内,均入德人掌握.  相似文献   

14.
瞭望台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六月五日马歇尔在哈佛演说,宜布经济援欧,有人认为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修正,华莱士以为是「杜鲁门主义军略上的撤退」。三月十二日杜鲁门宣布援助希土的聲明,它的爆炸性和破坏性是空前的。它向世界投下了分裂和战争威胁的暗影。世界各国的人民表示了普遍的憎恨,美国人民也给嚇住了。国际的混乱和国内人民的背向,是它的直接结果。五月八日,副国务乡阿契逊发表实施杜鲁门主义五点方案,除了宣布美国将单独复兴德日之外,又表示杜鲁门主义下输出的对外援助,将是机器而不是军火,借欵的目的必须是建设性的。在内外情势逼迫下,他对杜鲁门主义作了若干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欧战两周年     
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初,由於德军侵略波兰,爆发了德国与英法集团间的第二次大战。两年以來,这战争已由欧洲大陆向全世界扩展。在两年來的战争中,大半个欧洲的地图已经變了颜色,世界上的一个个国家都已变成了一座座兵营,这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的激变!然而,在战争继续扩大中,还有更大的激变在后面!  相似文献   

16.
一德苏战争前夜的国际局势六月廿二日德帝国主义突然进攻苏联,使整个世界战争的局势,为之一变。这战争,对於直接受到攻击的苏联,固然有严重的影响,但对於二十二个月来与德作战的英国,和最近积极地走向战争的美国,也将有重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美国的政策动向,对於这次德苏战争的爆发,和今後这一战争的发展,事实上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德國投降一年了,但歐洲還没有和平。正在舉行的巴黎四長会議一波三折的紆迴,說明了四個戰勝国对於如何奠定歐洲的和平,意見很難一致。英美與蘇聯在战时靠着合作獲得了勝利,可是對於和平的合作却顯然很有问题。五月初旬,外長會議僵持在对义和約問題上,主要的癥结可分为三點:一是蘇聯要求代管义属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从英美协定到德义日同盟三个月郁闷的夏季过去了,欧洲大陆上的暴风雨,开始推移到太平洋,我们正处在一个暴风雨的前夜。三个月前,法国对德的屈服,造成了欧洲战局一面倒的形势,同时也使太平洋上原有的均势,失去了平衡,这样才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协越南与荷印,要求封闭滇越路与滇缅路。太平洋上由此掀起了一片新的波涛。在本刊第八期‘远东外交战的新阶段’一文中,我曾经指出,对于这一新阶段中日阀的加紧南进,英国所采取的对策,是‘战略的撤退’,美国所采取的是‘战略的攻势’。这两种战略确然不同,而其目  相似文献   

19.
莫斯科的緊張戰局,同時震动了西方舆東方,因为在英美既發生了唇槍舌戰,在日本也發生了政潮,第三次近卫內閣又在十六日坍台了。日本自平沼内閣以來,經過阿部内閣,米内内閣,第二次近卫,一直到第三次近卫内閣,他們的辭职多少都受了德國的影響。平沼内阁是以反共協定为基礎而與德國合作的,可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一成立,他們立刻就坍了台。阿部內閣與米内內閣,對於欧(?)都曾採取‘不介入’政策,但等到德國在歐洲得到胜利的時候,日本看得眼紅的軍閥,又使得他們不能不出於辞职的一途。第二次近衛內閣由於外相松岡的賣力,先后促成了德義日三國同盟及蘇日中立協定,然而他们却又因德苏战爭的爆發而成了牺牲品。接着德国  相似文献   

20.
北美合众国之成为一个世界强权,起於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战争。这是史家所公认的。那个战争的结果之一是美国占领非律宾 岛,於是美国外交的视线不能不部份的移注於远东。海约翰(John Hay)於一八九八年九月就美国国务卿之职,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美国成了世界强权之後的第一任外交总长。在就任後的次年,他即向其他列强提议一个国际对华的共同政策,就是日後驰名的门户开放主义。这本书之值得我们注意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当远东问题又这么紧张的时候。加之这书的著者田列体(TylerDennett)是国际关系史的美国权威之一。在未作普鲁期顿大学教授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