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济渎祭祀考     
济水是一条尊贵的河流.作为四渎之一的古济水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进程中厥功至伟.中国古代格外重视祭祀,对济水的崇拜和信仰尤其达到了一个高潮.济水祭祀是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的重要内容.济水祭祀发端于先秦,完善于西汉,下衍于唐宋,传承于中国历史全程.  相似文献   

2.
济水祭祀文化,堪称中国山川祭祀文化的历史缩影。《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反映了唐初以来附祭北海的礼制传统。“五项陈弊”的革除,折射了较为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济渎庙反映了历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济渎庙丰富的碑刻遗存,对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形态艺术风格的演变、祭祀文化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制定科学方案、积极采取措施对济渎庙建筑本体进行保护,还要充分挖掘济渎庙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4.
济渎庙是济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济渎庙庙会活动自古有之,是济源市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济渎庙庙会活动开展的历程和意义,对济渎庙庙会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济水文化和济水精神的传承,对济源市旅游产业的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圣旨看念藏经之记》记载了元英宗派遣钦差大臣至大明禅院,命僧众诵念佛经,为国祈福。此碑揭示了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英·宗皇帝,登基后开展佛事活动为太皇太后祈福祝寿,佛教活动成为缓和二人关系的借力,此碑不仅为研究大明寺佛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折射了大明寺与元朝皇室有着非同一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部红色文化经典作品往往是基于更加原始的原创文学作品加工改编而来,这就产生了著作权究竟归谁的问题。人们对法律将红色经典"化公为私"是否有利于我国红色文化作品的保护有很大的争论;改革开放前,作家和艺术家都属于国家干部,领取国家工资,这就产生了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团体所有的问题[1];红色文化作品不同于普通的文字作品,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不但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更具有政治功能,是具有红色历史性质的国有无形资产,保护的期限问题该如何去界定。本文将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雅文化与俗文化对撞的角度来看柳永的生存状态 ,柳永是俗文化的代表 ,以仁宗为代表的雅文化对其强烈排斥 ,柳永在两种文化斗争的浪尖上陷入了无边的生存焦虑中。柳永与私妓交往 ,专业作词 ,选择了极度个化的叙事立场和反中心、反传统的话语言说方式。这一切都与精英文化格格不入。他最终在对权力话语的解构中沉沦 ,成了文化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一种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之旅中,文化身份的迷失使得中国电影的产业链陷入了恶性循环,危及到中国电影的文化安全.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本土意识的及时觉醒成了守护中国电影文化阵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经典著作,《论语》对社会价值的认识、表达和塑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形象成为宋人抹不去的记忆,菊花,成为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象征。崇尚隐逸的宋代词人把陶渊明捧为偶像,因此,宋词中的菊花意象多带着陶渊明的色彩,在《全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菊意象出现了三百多次,它们以其丰富的意象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宋人隐逸文化图。宋词中高频率出现陶渊明菊花意象也与作家特殊的人生际遇和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西晋赋之繁荣,为六朝诸代所不及.于此繁荣景观中,展示出西晋某些新文化风尚崭新的赋学观念,开阔的艺术视野,感伤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东汉墓碑文,就其文体性质而言,是一种饰终礼文,它与东汉丧葬制度、丧葬礼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崇儒重孝兴礼文的产物.东汉墓碑文,大多非朝廷诏立,这也是东汉后期王室衰弱的反映.自然,墓碑文乃铭刻于碑石之文,碑石不易坏朽的特征也是墓碑文繁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毛丽 《漳州师院学报》2003,17(4):34-35,55
时代早于《左传》的《国语》,不仅与《左传》有密切联系,而且首开古代史学的历史文学之风,在写语言、写人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五四之后,陈独秀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社会性质及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了一定的研究,他的这种研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人研究中国近代史也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关于老年人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这项规定有其充分的合理依据。它体现了刑法的公正性,并非将老年人犯罪轻刑化;对老年人犯罪减免刑罚和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并不冲突;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一点符合死刑限制论和刑罚个别化的理论;对老年人犯罪减免刑罚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