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大、小雅》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反映周王朝兴衰的历史。 “正《大雅》”是指《大雅》《文王之什》和《生民之什》中从《生民》至《卷阿》八篇,共为十八篇。它应属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东汉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今按《文王》首句即云‘文王在上’,则非文王之诗矣。《大明》、《有声》并言文武者非一,安得为文武时所作乎?盖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后之诗,但此什(指《文王之什》)皆为追述文武之德。……”总之他们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相似文献   

2.
《书》传求是札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序《尚书·周书》自《大诰》至《立政》十一篇,七千多字,内容相当具体而丰富;它们都是周公的文献,而周公乃是缔造周朝,制定典章制度的主要人物。《周书》所反映的,有对殷遗民的政策,有训诰成王施政和用人的原则,还有周公虑后的设想。如果我们通过《周书》把这些问题搞清楚,那末,周公在那些方面和在什么程度的,承袭  相似文献   

3.
谈元杂剧《桃花女》的习俗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之本事于民间流希既广 ,嬗变愈甚。本文钩辑其中婚丧习俗 ,徵古今 ,考中外 ,阐释其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5.
周公在历史上被推崇为圣人,先秦典籍对周公事迹有所记载,但是从文学角度而论,这位圣人的形象是比较稀薄的、抽象的,无法从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层面加以关照。《逸周书》中的周公形象可以补充其他典籍的记载,从文学层面构建较为丰满的周公形象。  相似文献   

6.
《史籀篇》乃籀文之所由出 ,其编定年代一直存在争议。认为《史籀篇》是西周宣王时史官所作或晚周秦人所作 ,均有难以解释之处。通过籀文与出土古文字形体比较 ,推论《史籀篇》应是东周王室史官编定之书  相似文献   

7.
《远游》略说——兼评廖胡二家中失朱季海近人胡光炜以廖平尝有《远游》篇与司马《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之说(见所作《楚词讲义》),因掇拾篇中文句,自谓仿孙氏疏证《孔子家语》之例作《远游疏证》,以明其伪托当出汉武之世(见《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相似文献   

8.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9.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五、六期载《〈书〉传求是札记》一文跋中所说“对歧异的注释,求其能通之全篇、通之各篇者,以定其可从与否”的方法,确为可贵的经验之谈。但是,文中第六则对《无逸》“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句的训解,则似未尽合“通之全篇”的原则,值得商榷。作者很正确地指出:“周公讲无逸,不  相似文献   

11.
<正>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汇集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宇宙生成的主要观点,它基本上融合了儒、道二家的天道观。 《太极图说》非儒家之正统,这点对于宋代理学家陆九韶与陆九渊两兄弟来说,是深信不疑的。九韶曾首言破此事。他们两兄弟甚至由此而认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怀疑不是周敦颐所作,或是周敦颐学未成时所作,或是他人之文。诚如大家所知,朱熹和陆九渊  相似文献   

12.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六艺》为一体、内圣外王为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王道政治,从历史观点上说,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义,一言之,就是“王者以道治天下”。王道政治为万世开太平,垂法万世。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的首出原则是儒家传统的正名。他以正名哲学·正名政治哲学直接推导出王道政治观的主旨是建皇极,行王道。行王道即是君道。(上篇)  相似文献   

13.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所作的长篇小说(包括《胡宝玉》)共有十四种。今后凡论及吴趼人的长篇小说,都当以他《最近社会龌龊史·自序》中所列出的十种,加上未刊完的四种为准。余者皆为赝品或冒名之作。  相似文献   

15.
周公奔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周公所奔之楚实即南土之楚,并非卫生都所在之楚丘和西土之楚山,周公奔实即周公让位于成王,有禅让之意。  相似文献   

16.
殷周时代是我国散义的萌发阶段,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尚书》,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成篇散文。其中《盘庚》、《无逸》、《秦誓》等较真实可信的篇章,为后代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石。《尚书·无逸》是周初的文字,是周公旦对刚亲政的周成王所作的训辞。《无逸》虽出现于我国散文的早期,但说理透辟,前后照应,极有层次.说明我国早期的散文已初具规模。文中,周公的语气婉转深沉,活画出一个关注时政、谋思深远的老臣形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无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体现了殷周散文发展的高度。一《无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的社…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建部贤弘《缀术算经》中探圆术的探讨,认为建部的一道增约术与关孝和求定周公式的算法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关氏的定周公式的造术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小洁 《科技信息》2009,(19):140-141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发表于1977年。这部小说取名子《田约》中的《所罗门之歌》,又名《雅歌》。《雅歌》相传为所罗门王所作,讲述了男女之间热烈渴求和追寻对方的动人爱情故事。生活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为基督徒的美国。莫里森直接以《圣经》的一个文本命名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着特殊的寓意?本文从两部作品有关人物的追寻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南唐冯延己撰。高邮崔公度伯易题其后,称其家所藏,最为详确,而《尊前》、《花间》诸集,往往谬其姓氏。近传欧阳永叔亦多有之,皆失其真也。世言‘风乍起’为延己所作,或云成幼文也。今此集无有,当是幼文作。长沙本以置此集中,殆非也。”据此可知陈氏当时所见冯延己词有二本:一为高邮崔公度跋之《阳春录》,其中无“风乍起”一首。别一本为长沙坊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