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油田注水泵平衡盘的两种材料进行了新的处理,改善了材料的组织,同时对其耐磨性进行了试验,并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证明,采用不锈钢氮化处理,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润滑性,减小材料的磨损,降低材料的摩察系数,使平衡盘的使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研究认为,氮化处理的钢摩擦副比铜摩擦融的耐磨性高,氮化后的材料靡损主要以表面涂抹和脆性剥落为主,硬度低的铜材料磨损主要以粘着撕裂和犁消为。  相似文献   

2.
润滑条件下船闸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销盘试验机在水润滑和锂基脂+3%MoS2润滑条件下对17种方法处理的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发现,被测试材料的磨损机理在水润滑条件下为犁沟、剥落和塑性涂抹3种,在锂基脂+3%MoS2润滑条件下主要是犁沟磨损。另外通过对耐磨性与硬度和磨损表面分形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磨损表面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粗糙度参数进行计算,发现在水润滑条件下,当磨损机理为犁沟或者塑性涂抹时,材料的硬度与耐磨性有对应关系;而在剥落磨损时,耐磨性与材料的硬度无对应关系。耐磨性越好的材料,磨损表面的分维数值较大;耐磨性差的材料,磨损表面没有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超低温环境下铝/铜摩擦副的摩擦磨损特性,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表面轮廓仪、扫描电镜等研究超低温环境下不同载荷、不同转速时铝/铜摩擦副的干摩擦性能,并与常温工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温环境下,铝/铜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随着载荷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与磨损量比常温环境下的大;常温环境下,摩擦副产生的铝屑集中黏附在铝基体表面中央区域,而超低温环境下铝屑主要分布在铝基体表面边部区域,且有逐渐向摩擦面外排出的趋势;在常温环境下,铝/铜摩擦副摩擦磨损以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在高载荷、高转速时主要发生黏着磨损甚至出现烧结现象,而在超低温条件下,其摩擦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在高载荷、高转速时摩擦面间主要发生挤压剥落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LZQT500-7与ZY331608两种材料的柱塞泵摩擦副进行不同表面工艺处理,通过磨损实验分析磨损情况及表面工况,寻求适应这一对摩擦副之间最佳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结果表明, LZQT500-7氮化后硫化处理与ZY331608采用等离子喷涂二硫化钼的配对的磨损量最小,而且工艺成本最低,该对摩擦副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对LZQT500-7与ZY331608两种材料的柱塞泵摩擦副进行不同表面工艺处理。通过磨损实验分析磨损情况及表面工况,寻求适应这一对摩擦副之间最佳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结果表明,LZQT500-7氮化后硫化处理与ZY331608采用等离子喷涂二硫化钼的配对的磨损量最小;而且工艺成本最低。该对摩擦副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三维网络SiC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维网络SiC陶瓷/Fe-Cu合金复合材料作为静片、三维网络SiC陶瓷/40Cr复合材料作为动片,研究了法向载荷、摩擦时间和pv值对该材料体系摩擦因数的影响以及摩擦次数对静片磨损量的影响,并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磨损表面形貌,分析了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该摩擦副的稳定摩擦因数在0.33~0.35之间,摩擦过程中材料的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材料表面摩擦形成的氧化层硬度较高,是该材料耐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离子软氮化工艺对船用活塞环进行了表面处理,测量了在不同条件下未经表面处理和表面经过离子软氮化处理的活塞环的磨损失重和摩擦系数,并对润滑油进行了光谱分析和铁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流体润滑和混合润滑状态,经离子软氮化处理的活塞环具有较高的耐磨性,且润滑性亦能得到改善,使缸套的磨损减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采油设备用三种磨擦副的耐磨性试验,分析并相互比较了试验结果.38CrMoAl表面氮化摩擦副的耐磨性相对较差,PSZ陶瓷复合面组成的摩擦副,陶瓷复合面面积比越大,耐磨性越好,但陶瓷用量多,加工费时,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DLC膜与P20塑料模具钢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采用高功率大电流脉冲电源,实现P20钢氮化及氮化/DLC连续双重处理。采用SEM、XRD和显微硬度仪对其表面结构、相组成及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氮化处理增大试样表面粗糙度,氮化层由γ'-Fe4N相和ε-Fe(2,3) N相组成,硬度由240HV0.05上升到830HV0.05;压痕法结合力测试和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氮化处理提高DLC膜基结合力和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0.
表面纳米化对高锰钢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传统的喷丸技术,在高锰钢表面制备出了具有纳米晶结构特征的表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表面纳米晶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喷丸处理试样的表层晶粒细化至纳米量级,喷丸60min试样的表面晶粒尺寸约为3~8nm.随着喷丸处理时间的增加,试样表面硬度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利用三体磨料磨损试验机检验了喷丸处理前、后试样的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喷丸时间为2~30min时,试样的耐磨性随着喷丸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喷丸30min试样的耐磨性提高了72%;过长的喷丸时间导致试样产生微裂纹而使耐磨性下降.晶粒细化和硬度提高使磨损机理发生改变,未喷丸处理试样的磨损主要为微观切削,而喷丸处理试样的磨损主要为疲劳剥落,磨损机理的改变使材料的耐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钛合金是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但摩擦磨损性能的不足限制了其在更广泛工况下的使用。介绍了关于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传统认识和新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有关钛合金磨损机制和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改善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3类常用表面处理方法,即表面改性技术、表面合金化技术和表面涂镀技术;指出了当前钛合金磨损研究和性能改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钛合金耐磨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剩余压紧力条件下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的水压马达配流副的摩擦学性能,选取431不锈钢和碳纤维增强PEEK作为摩擦副配对材料,在保持凹坑面积占有率相同的情况下,设计和制造了三种不同截面且直径分别为0.8 mm、1.0 mm、1.3 mm和1.7 mm的仿生非光滑表面凹坑试件,通过摩擦磨损试验获得了摩擦副摩擦系数、试件摩擦表面微观情况、试件摩擦表面粗糙度分布及磨损量等结果。结果表明,造成配流副磨损的摩擦机理主要有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沟犁磨损;配流副间设计的凹坑型非光滑表面都起到了降低摩擦系数、加快摩擦系统平衡和减少磨损量的作用;开口直径为1.0 mm的圆锥形凹坑能起到更好地降低摩擦系数的效果;开口直径为1.0 mm的圆锥形凹坑能起到更好地减少磨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热塑性聚(氧-1,4-亚苯基磺酰基-1,4-亚苯基)(聚醚砜)树脂作粘接剂,制备耐高温摩阻材料,探索了材料的压制工艺。试验证实了:聚醚砜树脂和制成的摩阻材料,其耐热性和摩擦磨损性能,较大程度优于改性酚醛树脂和其制成的材料。通过近代表面分析手段对摩擦表面和磨屑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研制了一类新型复合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无石棉摩阻材料.研制的复合树脂聚合物有高的热稳定性,研制的摩阻材料有高的摩擦稳定性和耐磨性,特别适合于制造高性能的轿车用制动器材片.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每年设备、配件的使用磨损、腐蚀及表面失效造成材料损失高达上亿万吨,为了提高耐磨材料的性能,将宏观的摩擦磨损现象与金属组织的微观变化相联系,用动态金属学的观点研究磨损的微观机制,即进行摩擦金属学研究,是揭示金属材料磨损本质的基本途径,有助于耐磨材料和耐磨处理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开发。基于对高Cr、低Cr和Cr-Mo-Cu耐磨铸铁所进行的摩擦金属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纳米改性技术可以改善铬系耐磨铸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尤其是提高铬系耐磨铸铁的耐磨性方面效果明显。该研究为高铬铸铁和Cr-Mo-Cu合金铸铁等材料耐磨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Cu-Fe基摩擦片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带式运输机铜基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Cu-Fe基摩擦材料。在干式制动条件下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探索铁元素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片摩擦行为和磨损机理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铜-石墨复合材料相比添加了铁元素的铜-石墨复合材料在高载荷下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其在摩擦表面上形成的富含石墨的机械混合层(MML)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7.
毛宇坤  陈文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4):14999-15010
表面织构技术是通过在材料表面制备出具有一定排列规则的几何阵列的技术,通过表面织构技术改性的材料能够有效改善机械零件、微零件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现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众多工程领域。近些年汽车发动机正向高功率、高速的方向发展,将表面织构技术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以改善曲轴轴承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保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表面织构技术在摩擦学领域的主要成果;之后从表面纹理形状、深度、面积占有率、排列方式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根据摩擦系数、磨损量体现材料表面织构改性后的减摩抗磨性能。为提升发动机的性能,使汽车发动机在恶劣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最后对表面织构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曲轴的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预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基体组织的蠕墨铸铁与石棉基摩阻材料配副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100%铁素体基体蠕墨铸铁具有最低的磨损量,最高的摩擦系数,因此具有最低的磨损率。就摩擦磨损特性而言,100%铁素体的蠕铁可以作为蠕墨铸铁刹车毂的首选材料。不同基体组织蠕墨铸铁的摩擦磨损特性除了与基体本身的性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摩擦表面在磨损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Generally, friction and wear occur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s.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dry sliding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surface. In this paper, 3-D topographical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 sliding surfaces for particle-reinforced aluminum composites on semi-metallic friction materi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particle-reinforced aluminum compos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flaking-off pit type and the groove type. The composites whose surface topography is the flaking-off pit type possess superior heat conductivity and bearing area, lower wear rate, and higher friction coefficient than the groove type. Consequently, the flaking-off pit type surface topography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groove type for particle-reinforced aluminum composites on semi-metallic friction materials in dry sli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