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原态高锰钢、变形高锰钢和纳米高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方法研究其在海水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表面组织及晶粒尺寸分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分别在海水中电化学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海水腐蚀介质中,纳米高锰钢的耐蚀性高于原态高锰钢和变形高锰钢,Cl~-是使高锰钢发生点蚀的破坏性离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高碳高锰钢液淬和变质处理的组织,分析了高锰钢中碳化物的形成及其形态,指出碳化物的形成、形态和分布与冷却速度和微量元素的分布有密切关系.Si-Ca变质可以改善碳化物形态和分布,其原因是变质剂的加入,降低了微量活性元素硫在碳化物及奥氏体晶界上的分布含量.同时St-Ca的变质也抑制了固态碳化物的针状脱溶析出,使碳化物保持了团粒状,提高了高锰钢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WCp/Mn13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冲击磨损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克服高锰钢Mn13在中低应力条件下冲击磨损性能差的问题,利用离心铸造法制备了WCp/Mn13表面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WC陶瓷颗粒与Mn13基体的界面结构,并用不同粒径的WC颗粒复合材料与高锰钢进行了冲击磨损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WC与基体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扩散层,扩散层中有细小复合碳化物析出,WC与基体间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小颗粒WC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磨损性能优于高锰钢,而大颗粒WC增强的复合材料在冲击载荷较小时,抗冲击磨损性能优于高锰钢,当冲击载荷较大时,抗冲击磨损性能不如高锰钢,因此在冲击磨损工况下,应当选择颗粒尺寸适当的WC颗粒增强高锰钢.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电流、细直径焊丝、高速送丝MAG焊工艺,对轧制的高锰钢薄板进行了焊接。分析了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得出了MAG焊焊接高锰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高碳高锰钢液淬和变质处理的组织,分析了高锰钢中碳化物的形成及其形态,指出碳化物的形成,形态和分布与冷却速度和微量元素的分布有密切关系,Si-Ca变质可民认改善碳化物形态和分布,其原因是变质剂的加入,降低了微量活性元素硫在碳化物有奥氏体晶上的分布含量,同时Si-Ca的变质也抑制了固态碳化物的针状脱溶析出,使碳化物保持了团粒状,提高了高锰钢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散镶铸工艺在高锰钢铸件内镶铸多状弹簧钢丝骨架,浇注后得到了复合材料试棒。在实验室采用金相、硬度试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复合材料铸态及水韧处理后的组织、性能、元素扩散等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耐磨性试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分散镶铸后,65Mn钢丝在高锰钢铸件内部产生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水韧处理后形成了网状纤维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高锰钢件在低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了锰元素在复合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钛、铝、钙、稀土合金分级复合变质工艺在高锰钢中的作用。经变质的高锰钢与传统高锰钢相比,钢的纯净度提高,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得到改善,晶粒细化,强度提高15%,塑性提高20%,冲击韧性提高40%,变质高锰钢浇注的履带板,经装车使用考核,其寿命已超过额定指标20%,仍在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高锰钢中分别添加Cr-V-Ti-RE,Cr-V-Ti,Cr-RE和V-Ti-Nb-RE对其进行合金化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检测、冲击磨料磨损试验等手段,研究不同合金化处理对高锰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能细化高锰钢晶粒1~2级,改善夹杂物的大小、形态及分布,并且使高锰钢的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经Cr-V-Ti-RE合金化处理的试样综合性能最优,其硬度为217HBS,冲击韧性为155J/cm2,与未经合金化处理的试样相比,分别提高了12.4%,32.5%,并且其耐磨性提高了13.9%~45.4%.在中、低冲击功下,高锰钢的磨损机制以凿坑变形和显微切削为主;在高冲击功下,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剥落.  相似文献   

9.
回火温度对高锰钢耐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研究动态应变时效 (DSA)强化在高锰钢的加工硬化过程中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 ,将合金高锰钢和普通高锰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 ,并对其组织、结构、电阻及耐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合金高锰钢中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有效地扩大了C -Mn有序原子对团簇微区 ,且这些有序的原子对团簇微区对提高高锰钢的耐磨性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钛、铝、钙、稀土合金分级复合变质工艺在高锰钢中的作用.经变质的高锰钢与传统高锰钢相比,用的纯净度提高,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得到改善,晶粒细化,强度提高15%,塑性提高20%,冲击韧性提高40%.变质高锰钢浇注的履带板,经装车使用考核,其寿命已超过额定指标20%,仍在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的材性试验研究了其超弹性变形性能,并将其等效拟合为多线性模型,得到其计算参数.然后,提出了一种新型耗能增强型SMA阻尼器,说明了其构造,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推导了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最后通过有限元程序对设置该阻尼器的多层钢框架、对角设置SMA拉索的多层钢框架、普通钢框架进行了地震时程分析,对比研究了该阻尼器的消能减震能力.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的滞回环非常饱满,耗能能力强,大震下对结构的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结果表明:35CrMo钢在亚温淬火温度高于790℃(即钢中残留的铁素体量低于11.2%),并经高温回火后,它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常温冲击韧性都有明显的提高,钢的氢脆敏感性也得到改善.初步认为亚温淬火细化了晶粒和组织是各项性能获得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调整处理对0Cr17Ni4Cu4Nb钢组织及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极化曲线、循环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0Cr17Ni4Cu4Nb钢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并对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的0Cr17Ni4Cu4Nb钢加入调整处理后再进行时效处理,组织更加均匀细小且击破电位、钝化区宽度及保护电位均有明显的提高,耐海水腐蚀性能全面优于直接时效态试样.调整处理的加入及参数的变化导致加热过程中合金碳化物的析出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从而对其组织及耐蚀性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体式新燃料组件干式贮存架主要用于反应堆换料用新燃料组件入堆前的吊挂贮存,安装在新燃料贮存间内,采用U型钢结构,三面靠墙的布局方案,提高了贮存架结构强度和抗震性。其基体材料为碳钢,表面涂层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不污染新燃料组件,可长时间免维护,兼顾了强度、制造工艺和耐腐蚀性能的要求。由于采用分体模块化结构,便于分散制造,集中组装,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新的贮存模块,提高贮存燃料组件数量,具有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便于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板坯横移车是现代炼钢厂连铸工艺技术中的重要设备,由于增产节支的需要,而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挖潜.为此对其车架金属结构部分作了动态应力测试及有限元计算分析,并作了加固增强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基体采用45钢,表面喷涂工程陶瓷的旋塞阀芯的研制情况.该陶瓷涂层的组织细小,晶粒生长较完善,具有结合强度高、表面形态好、残余应力低的特点.陶瓷涂层的阶梯结构有利于润滑介质的存在,从而提高了阀芯工作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对它的优越性、综合经济效益、材料选择和设计中的注意点均作了扼要介绍,分析了钢结构住宅体系推广应用的前景,指出对钢结构住宅需要更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为其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支座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力学模型,提出了“三线型”恢复力模型,并给出了恢复力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该支座在普通橡胶垫中心位置设置限位软钢棒,不但可以解决小震作用下橡胶支座-限位钢棒体系隔震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而且软钢棒能够限制大震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位移,从而可防止上部结构倾覆,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对Q23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钢材料组织细化的新方法,即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并采用自行设计的热模拟试样,研究了奥氏体——铁素体区循环形变对Q23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变形条件下,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Q235钢的抗拉强度大于500MPa,屈服强度大于400MPa,伸长率大于20%。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外包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性试验,采用材料性能折减的方法考虑震损影响,对外包钢加固损伤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利用改进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计算其主要构件和整体结构的损伤指数,并利用多项式函数对其构件及整体结构的损伤演化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外包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折减材料性能来模拟预震损的方法是合理的;改进的地震损伤模型能定量计算结构在各个循环阶段的损伤指数;外包钢加固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损伤程度,与未加固的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外包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