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岩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7):57-5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在科技领域发挥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或者坚持创新理念,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坚持科研事业;或者开风气之先,率先进军高科技产业,引领崭新科研方式;他们或者倾注心力于科研教育事业,培育中国社会之青年栋梁,保护中国社会之新生力量。他们竭力以自身的智慧、活力与激情为时代大潮推波助澜,引领中国加速度发展,他们成为新时代的符号、新世纪的坐标!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中国有一批燃料电池专家,他们用对科学的满腔热情,为中国的燃料创新之路写下生生不息的音符。他们默默耕耘,努力实现中国新能源材料的突破,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活力,其中一位就是我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方面的专家王绍荣教授。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人类的贡献其功甚伟。在中国大地上,有一批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专家掀起了撼动世界的“绿色革命”,他们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而艰苦卓绝地努力着!谢华安研究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隐士与中国传统农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作为士,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作为隐士,他们又不得不自食其力,且多以农耕为生,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结合,产生了隐士农学家和隐士农书,并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讨了隐士农学家的产生、隐士生活对农学的影响,并对隐士的农学贡献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平均年龄为77岁的13位“银发知播”代表,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他们在各自领域内传播科学、普及文化,为社会注入更多朝气和活力。步入信息化时代,当形形色色、良莠交杂的网络短视频日益影响人们生活之时,当我们忧心于老年人和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之际,一个群体的出现,让无数人为之振奋、感动、满心敬佩,也为高质量网络知识传播注入信心——“银发知播”,他们是一大批以网络平台为“教室”、以三寸屏幕为“黑板”,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相似文献   

7.
学者社会的旨趣--从近代科学职业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中后期,欧洲科学逐渐实现了体制化,并形成以科学为业的学术共同体,与之同时,中国明清之际尽管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但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总结型的科学成就,却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科学体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学者社会尚未发生职业化的转变,他们的兴趣还是“为政治而做学问”,这种分野使得百年以后,欧洲启蒙主义运动和中国复古主义运动运用科学方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现实模式及其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现实模式及其改善孟庆伟众所周知,如何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中国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上探讨的热点问题。事实上,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问题同样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过,他们习惯上将这一问题称之为技术...  相似文献   

9.
言论     
《科学大观园》2010,(21):80-80
真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出了很多富人,他们因为有钱且敢花受到欢迎,但永远无法赢得尊重。不幸的是,这些人都是他们认识中国的生动窗口——穷得只剩下钱了。  相似文献   

10.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正在绕月回旋;“大庆人”俯视大地,“黑金”正在滚滚涌出。在他们略带矜持微笑的背后,激荡着全社会对他们的高度赞扬。而在学科分类中也近于同行的“激光”研究者呢,也同样为祖国的高端领域的研究做出卓越的成就。他,一位中国科学院光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多年来为光学和激光材料的研究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这就是中国激光材料科学的先行者干福熹院士。  相似文献   

11.
自1629年崇祯改历起,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机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之间有时密切合作,有时又血腥斗争,更多的是既合作又竞争。何国宗与梅毂成在数学方面都有良好的家学背景,又在清宫蒙养斋接受数学教育和培养,成为康熙晚期到乾隆前期的官方科学家。他们早期与传教士白晋、张诚、杜德美、傅圣泽等人可能有较为良好的关系,但从1713年他们联合主持编纂《律历渊源》开始,就逐渐和在钦天监工作的传教士纪理安、戴进贤、徐懋德等人产生了矛盾,从相互合作,到相互竞争,最后发展到相互仇视。以一些中文资料和传教士的书信为基础,本文讨论何国宗、梅毂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关系。他们的斗争涉及到康乾时期几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如在编纂《律历渊源》和《历象考成后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对于钦天监领导权的斗争,借助推算日食的斗争,利用宗教政策以及古旧天文仪器的保护等发起的进攻,等等。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对当时朝廷的天文历法研究和钦天监的日常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清中期的科学评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生态度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法自然”态度,曾以符合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们的实际需要,并行、交融、发展,促进了儒家情怀和道家情怀的形成。这两种情怀在思维方法论上,都以经世致用的功用性出发,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不同的“应然”生存状态提供了一种理念支撑。体现在个人的认知、行为上,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结果,成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关怀。这对于具体调整当今社会人们的不同心态,仍然有着鲜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研究马赫、迪昂和爱因期坦这些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的时候,发现他们为人正直,敢于创新,极其谦逊而又不断进取……作为沟通科学和哲学的桥梁,他们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为我们设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1 .中国科技界精英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些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找差距 ,他们在探讨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兴起的问题时 ,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方法是格格不入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在思考中国科技界精英为什么未能获得诺贝尔  相似文献   

15.
谜底之一:在刚进入网络时代,他们触“网”成功IP业一位资深人士曾这样声称:倘若把美国IP业发展年龄定为100岁,中国台湾是40岁,中国大陆才20岁。1994年之前,中国大陆还没有因特网,IT业处于勃发的前夜,一批中国留学生看到了中国发展互联网事业的巨大商机,纷纷回流。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带来了当时国内还没有、而且是最需要的最具有前途的网络技术,他们的创业成功,使之成为新华商的大陆群体。与一大批来自美国的华裔网络精英相比,国内新生代网站———中华创业网总裁,28岁的张磊可以说是姗…  相似文献   

16.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沿袭已久,流传至广。有专家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17.
杨霞  李备 《中国科技成果》2012,(21):F0003-F0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正是得益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奇迹的背后除却辛勤工作的农民,还有无数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科技手段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6):50-50
近年来,大容量的对开门冰箱已成为全球冰箱业的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家早巳开始普及对开门冰箱。随着中国百姓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对开门冰箱也日益受宠,并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但是,作为“舶来品”的对开门冰箱,适合于外国家庭的一些功能点并不适合中国家庭,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是满足他们生活方式的对开门冰箱,这些都为海尔宇航变频对开门冰箱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  相似文献   

20.
正梦想因拼搏而伟大,历史因奋斗而不朽。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科研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甚至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将有限的人生投入为祖国科技发展的无限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