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思想家,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版的有关他的生平的著作中,根据胡适所作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认为中医陆仲安早年治愈过他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因而断言胡适相信中医药。仔细检阅胡适的日记、书信和文章,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尽管1920—1921年胡适生的那场病,开始时有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病或肾炎,但很快就否定了。胡适虽然死于心肌梗塞,但他第一次冠心病发作是1938年底。实际上,中医陆仲安为他治疗的只不过是胡适所说的“小病”,是自限性的,而且胡适一再申明他根本不曾生过糖尿病和慢性肾炎。上述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等疾病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或有意夸张造谣,这件事在中医界至今仍有影响。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友人批评中医,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大量翻译介绍了外国进步文学。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及其作品的介绍,更掀起一股易卜生热,形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话剧创作以及话剧舞台表演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上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自立、走向现代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本世纪以来更是加快了融于现代世界的步伐。五四运动就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以表现出进步的现代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新文化为武器,向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发起挑战的一次社会思潮和运动,五四运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适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人们只有将其置于整个 2 0世纪文化转型的背景中 ,才能确定其历史的地位 ,充分认识其意义与价值。从晚清到五四 ,现代性思想主题与价值认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清的思想主题是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 ,而五四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问题是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五四关于人生观的讨论 ,以及贞操问题、妇女问题等各种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总体性的文化批判 ,是个人的重新发现与创造 ,是一种深刻的社会革命和价值重建。从这个角度看胡适在五四时期的思想言论 ,以及他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吸收、运用 ,对国故的整理等活动 ,即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胡适与邹韬奋均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两人曾有些交往,但鲜为后人知晓。邹韬奋痛骂过胡适,但也真心推崇过胡适,胡适也曾赏识过邹韬奋。一胡适1891年生,邹韬奋1895年生,相差只4岁,算是同一代人。然而,就出名的先后而言,两人却相差十几年。“五四”前夕,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尤以首倡文学改良而誉满中外。而此时的邹韬奋,还默默无闻地在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上学,孜孜以求的是衣食上的自给和学业上的进步。20年代早、中期,胡适仍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鲁迅,曾因开始白话小说创作以及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暂时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绝望状态。但五四后期,随着《新青年》诸人政治倾向不同而导致的分裂,鲁迅再次陷入困惑与彷徨。从对该时期鲁迅日记的分析入手,借鉴"西马"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通过对该时期鲁迅日常生活的研究,探寻鲁迅为避免再次回到内心的黑暗状态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加深了解这一时期鲁迅精神世界变迁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并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他的泛神论思想以及早期诗歌的表现形态,都与泰戈尔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五四”后期,随着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精神与旅游化关系密切。五四精神是思想开放的产物,旅游化是孕育五四精神的酵母;五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他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深受父母的影响.他是一个孝子,一生保持着对父亲的怀念,为博取母亲的欢心而牺牲婚姻,但他不要子女孝顺自己,甚至反对传统的孝观念,提出关于孝的新见解.通过分析史料,可见胡适的孝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孝的批判和反思,以此足见这位大学者不遗余力改造传统孝观念的苦心.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论争重点是文学教育问题。三年来论争的焦点是主题阐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模式、教参使用几个方面。中学文学教育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体悟,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校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改革教材教法,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早年曾服膺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并受其深刻影响。究其原因,一是表现主义在欧美各国的广泛传播;二是表现主义的价值观、审美观与郭沫若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但郭沫若并不是一个表现主义作家,他的思想和创作与表现主义仍有很明显的区别。不管是在作品的主题意识,还是在所运用的创作方法等方面,都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郭沫若根据本国的现实需要,择取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为我所用,并非对表现主义全面认同。  相似文献   

13.
14.
胡适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骁将,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方面的功绩是尽人皆知的。其实胡适对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新式标点符号的引进、创新、推广和运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字的标点符号很不完备,我国有文字以来数千年都是这种情况,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不少困难,也常使读者对文句的理解发生歧义。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古人最先采用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运动,不仅更新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而且产生了以鲁迅《呐喊》,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充满革命精神的新文学作品。1923年至1924年同,一些关心文学工作的共产党人热情倡导革命文学。1924年蒋光慈《新梦》诗集的出版,可说是飞出了革命文学的第一只春燕。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8.
翟彦民 《科技信息》2010,(1):242-242,245
针对建筑物楼地面易发生裂缝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防治办法及注意事项,对提高楼地面工程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论争重点是文学教育问题。三年来论争的焦点是主题阐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模式、教参使用几个方面。中学文学教育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体悟,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校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改革教材教法,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严萍 《科技信息》2007,(22):201
长笛这一西洋乐器,以其优美的音色及华丽的技巧而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不断的渗透,本文将从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风格等方面,在长笛演奏中国乐曲《夕阳箫鼓》与琵琶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