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影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力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地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边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中国南方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特征、沉积类型、含煤性及聚煤规律。着重探讨了古构造及岩相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的关系。三角洲平原及潮坪——泻湖是中国南方二叠纪最重要的聚煤环境。富煤带往往分布于次级坳陷或隆起与坳陷的斜坡部位,同时也受同沉积断裂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的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可进一步分为谷坡及河漫台地;在古河谷和古坡之间形成了许多坡咀。结论古地貌控制着侏罗纪早期沉积相及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古河谷的北缘及次级古河谷的谷坡是侏罗系油藏分布的主要位置;今后在勘探中应该重视次级古河谷谷坡的研究,开展老井复查,以期发现新的油气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盆地内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高分辨层序地层是学从基准面旋回变化和可容性纳空间变化原理为基础,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对比能使地层对比等时性更强,精度更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古地貌是建立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其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文章详细讨论了单一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体系组合沉积前古地貌恢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地貌是控制含油气盆地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选取陆相含油气盆地为分析对象,结合研究实例对古地貌恢复的沉积学、层拉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分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分别论述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强调了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古地貌模型的重要性.今后应加强定量研究,且要注意进行古水深校正,完善埋藏史恢复,以此来进行绝对古地貌恢复,提高研究的精度,也应加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的古地貌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9.
古老盆地大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每次构造运动中大地构造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古大地热流的变化。针对多构造期古老盆地这一特点,在大地热流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多段线性古热流模型,以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征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古热流变化特征。利用该模型对冀中坳陷北部中—上元古界古热流演化进行了分析,所建立的模型符合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盆地的古地形和构造坡折带的形态和类型决定着沉积充填的特征和砂体储层的分布{1}。本文根据对南贝尔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形、古地貌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将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控制 5种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陡坡型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及前方的远岸湖底扇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坡折带控制着斜坡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缓坡型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损害现状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地对开采后的矿区进行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针对陕北侏罗纪煤田之神府、榆神、榆横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开采沉陷损害和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过程中生态及环境破坏现状。采用分区的评价方法,依据地形、地貌将其分为2个一级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二级分区;再以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方法、开采沉陷损害程度及特征等因素进行三级分区。分别给出了各区的范围、损害特征、损害程度,确定了评价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损害级别与判定条件,为陕北侏罗纪煤田生态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六年在新疆焉耆煤田塔什店煤矿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该区为全隐伏煤矿区,地表被第三系、第四系地层覆盖,利用地质前辈已取得的地质成果和近几年施工的钻孔资料,对焉耆煤田塔什店煤矿区推覆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探讨在推覆构造下找煤的思路和经验。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宁缠煤田东部卡洼掌矿区的煤炭资源,在充分利用已往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探、槽探、坑探、地球物理测井、地质填图、采样测试等多种勘查手段,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控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及勘探精度,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孔庄矿Ⅱ5采区两条下山施工中突遇落差约170m的断层组,使得主采煤层7煤距奥灰不足80m。通过采用瞬变电磁法、并行网络电法、反射共偏移地震法和矿井震波超前探测法等综合物探方法探测115采区两条下山距奥灰顶界的距离以及底板水的赋存情况,为安全掘进提供了准确地质依据。最终采区设计方案根据探测结果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几年在该和田布雅矿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通过收集以往施工钻孔煤质化验资料和近年施工钻孔煤质化验成果,发现矿区内煤层全硫含量变化较大,研究矿区内煤层中全硫的赋存分布规律,对地质勘查和综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矿智能化发展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促进了地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在煤炭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地质体的透明化勘探、煤矿的成矿预测、储量估算等进行精细化的指导,确保煤矿的采掘、通风系统的设计以及智能化开采的科学性,直观化灾害事故反演、地表环境监测、生产智能化管控等,减少勘探和开采的风险,能够大大提高煤炭开发的效率。本文对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目前其在矿产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相关软件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地质数据和巷道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建模技术,以及在各应用领域的具体进展,最后结合煤炭精准智能开采的发展趋势,针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助力煤矿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哈密市砂墩子覆盖层较厚,以往工作程度低,通过综合勘探手段,找到了可供建井煤炭资源。解决了哈密矿务局主力矿井资源枯竭状况,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论文分析了勘查区地质特征,阐述了找煤思路,对新疆隐伏区找煤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几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卡姆斯特一带、乌伦古河流域进行地质勘查工作,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为二叠系推覆构造下的侏罗系含煤盆地。通过野外追索和施工钻孔发现区内为一倒转向斜,经二叠系推覆构造的作用在聚煤坳陷内形成变质阶段为Ⅳ-Ⅴ级的稀有煤种瘦煤,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兴煤矿冲击矿压频发的情况,结合该矿工作面概况,从地质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入手,分析影响冲击矿压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危险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煤层冲击倾向性、开采深度、顶底板坚硬程度、多种应力叠加作用、相邻开采区、巷旁留垛等为影响新兴煤矿冲击矿压的主要因素.41051工作面和41062工作面的冲击危险区域为工作面回风巷130 ~200m与其上出口40~50 m范围;特别冲击危险区域为工作面上出口附近.该结果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查、煤炭资源调查和评价、煤矿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生态环境及污染调查评价和监测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