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渐进影响,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6级4 879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三学年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意识与行为问卷调查、体育健康知识与健康体育行为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第一至第三学年体质健康水平呈逐渐提高趋势,而不及格比率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经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体测不及格是由于其身体形态测试结果不合格所至,男生肥胖比例较高;大学生体育意识显著提高,但体育行为的提高速率显著慢于体育意识的增长速率,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但大学生体育健康行为情况好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建设和谐健康校园文化的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其体质健康的关系.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其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得出体育的健身健体价值观、休闲娱乐观、教育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显著相关.并提出以建设和谐建康校园文化基础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江苏省10所高校1450名大学生的上网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网络的固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特征,大学生热衷于上网,是网络失范行为的易感人群;从每天3h起,上网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危害边际效用递增.  相似文献   

4.
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知识发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发现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大学生体质健康特征知识。以问卷和体质测试调查法调查在校大学生,构建数据库,以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为输出、体质指标为输入构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结果表明,男生预期阶段体质主要表现为心肺机能低下,反应时中等以及双手背勾优;准备阶段心肺机能低下、力量素质和反应时差;行动阶段心肺机能和力量素质差,反应时和柔韧性优;女生前预期阶段力量差、柔韧性好;预期阶段握力及格、背勾优秀、反应时中等以及相对VO2max中等,广泛存在"体重正常的胖子"现象;行动阶段力量差、反应时中等、柔韧性优秀的特征。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能有效发现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大学生体质特征,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在全面下降,尤其在耐力和心肺功能方面呈普遍的下降趋势.就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58名大学生进行17周的实验控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和数理分析,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分进行实验前后的综合评价.结果:实验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3个实验组、性别层面无显著性差异存在.实验控制后,实验组和安慰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样效果地得到改善,说明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是因为增强的心理作用提高了对练习密度的重视而改变的,而且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练习密度的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得到改善.建议女大学生要更加注重对自我的鞭策,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实施对高职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影响,了解四川省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总体发展趋势,本文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30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得出四川省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现状,并提出促进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干预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分析法就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对于增强大学生体质、缓解竞争压力、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问卷法、座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十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养生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养生意识薄弱和行为缺乏,对自身健康的忽视.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开设传统养生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养生意识和正确引导养生行为,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发扬光大,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白俊伟 《科技信息》2012,(33):I0182-I0183
体质弱势大学生是高校普遍又特殊的心理障碍高发群体,社会、个人和学校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健康。健康促进理论的提出,对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阵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媒体的教育传播功能来构建综合的健康教育体系,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增进其身心健康的认识.将是促进体质弱势大学生健康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高职学院中参加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女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大小,从而帮助女学生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学习专业选择适合的体育选项课程,以达到帮助和督导学生实现体质健康目标,激发她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为实现她们一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及其"病因",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提出了真人图书馆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BMI水平大学生的体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按BMI指数分组,分析BMI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为高校体育教育提高理论依据,从而使教师对BMI指数有正确的认识,并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自身体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按BMI指数分组,分析BMI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为高校体育教育提高理论依据,从而使教师对BMI指数有正确的认识,并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自身体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对廊坊市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了解廊坊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2010年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得到的彝族大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彝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相互关系,并为今后“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研究。高校体育文化通过文化的视角感染和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动力,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构建终身体育新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结果表明: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男女生在购买运动服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购买体育类书刊、参加兴趣班培训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意识上,男女生在保持体重塑造体型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和自我评价体质健康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行为上,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参与活动的项目上各有不同.研究结论:大学生体育消费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样性、能动性,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健身价值及其对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促进功能,把养生思想和锻炼手段相结合,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的运动形式,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传统体育养生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能促使大学生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注意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身心并炼,真正达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运用SCL-90对进行不同程度网球锻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评,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存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各种心理问题,未参加过网球锻炼的大学生和从事网球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各因子与青年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参加网球业余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各因子与青年常模比较几乎无差异,且优于大学生常模.结论:非专业训练的网球运动心率约为110~140次/min,RPE11~14,这种运动强度的网球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