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北杨树溃疡病类型及其病原的致病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北杨树溃疡病发生状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4种溃疡病症状:水泡型、凹陷小圆斑型、不规则黑斑型、烂皮型。其中以大型不规则黑斑溃疡病危害最重。对各种类型的杨树溃疡病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接种,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杨树品种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金黄克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对NL895杨和I-72杨的致病力要大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和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而后两者对NL895和I-72杨的致病力相近,各病原菌对I-69杨的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2.
用烟草赤星病菌的6个菌株测定了病菌在低温保存、连续培养和连续接种过程中致病力的表现,病菌在1—4℃下保存4年后,侵入寄主的能力不变,引起病斑扩展的能力略有减弱。连续23代继代培养的结果表明,致病力表现稳定,菌株TBA28的侵染能力(接种幼苗后的发病率)和引起病斑扩展的能力(病情指数)分别稳定在100%和60—80之间,另外5个菌株的这两项值分别在60—100%和20—40之间变化。连续11代继代接种的结果也表明了类似趋势,菌株TBA28一直表现出最强的致病力,两项测定值分别为近100%和40左右,其余菌株均保持较弱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病菌致病力经低温保存虽有减弱,经人工培养和接种可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而连续培养或连续接种不引起致病力的减弱或增强。 相似文献
3.
从来自全国6大烟区11个主产烟省的烤烟和晒晾烟的14个品种上获得300多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168个烟草赤星病菌;经接种测定研究了病菌致病力的组成及其地理分化和在不同品种中的发生情况。病菌致病力的地理分布有3种类型,广东、吉林2省为强致病力分布型;川、陕、鄂、皖、鲁5省为中致病力分布型;闽、豫、湘3省为弱致病力分布型。结合品种抗性测定分析提出,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发生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中,而弱致病力菌株则主要发生在抗病性较弱的品种中。 相似文献
4.
抗、感病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及相关酶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两种抗性水平不同的杨树(Populus spp.)树皮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杨树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两种杨树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抗病杨树毛白杨(P. tomentosa Carr.)出现了较明显的"氧化爆发",感病杨树北京杨(P. beijingensis Hsu)则不明显;POD活性持续上升,毛白杨的上升幅度大于北京杨的;SOD、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北京杨两种酶活性在后期受到的抑制更明显;APX活性则在两种杨树中变化较大,毛白杨的变幅明显比北京杨的大;MDA含量增加,表明"氧化爆发"启动了膜脂过氧化,北京杨在接种后期MDA含量大幅上升,并且MDA含量与O2.-产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松枯梢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变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吴小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2):16-20
对从我国13个省(市)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收集的松枯梢病菌55个菌株在6种基质上进行性状培养的研究表明,我国松枯梢病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类群分化,模糊聚类分析将55个菌株2分为三个类群。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供试菌株对5种实生苗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菌的致病力在各菌株、不同松种或不同接种方法间均差异显。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状况与其在培养性状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基对玉米小斑病菌生长繁殖及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燕麦、玉米、彼查、PDA及PDA+宿主叶片、PDA+VB1 7种固体培养基培养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结果表明,PDA+VB1和PDA培养基表面加宿主叶片2种培养基培养的菌株,无论是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还是致病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可用这2种培养基复壮、保存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相似文献
7.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后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抗病毛白杨和感病北京杨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前后的蛋白质表达差异。通过比较两个树种接菌前后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得到在两树种之间共有35个3倍蛋白质差异点,其中接种前毛白杨与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4个,下调15个;接种后相比则上调蛋白7个,下调9个。同一树种内,毛白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检测到8个上调蛋白,6个下调蛋白;北京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有8个上调蛋白、10个下调蛋白。对这些差异蛋白产生条件及含量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接菌前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抗溃疡病的组成型抗病机制有关,接菌后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诱导型抗病机制密切相关。最后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出其中的4个差异蛋白分别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小链、预测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异戊烯二磷酸-异构酶,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苏北杨树上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调查发现该病害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病原的分离、接种和再分离,发现杨树黑斑型溃疡病主要由2种病原菌引起:一种分生孢子单孢,纺锤形,基部平截,孢子大小为(17.5~27.5)μm×(4.0~5.5)μm,平均大小23.5μm ×4.5 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太小为21μm×2.0μm,经鉴定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另一种产生甲型和乙型两种孢子,甲型孢子单孢椭圆形,乙型孢子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鉴定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相似文献
9.
松树脂溃疡病菌(Fusarium circinatum)在6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以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最差。菌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27℃,最适温度为24℃。在全黑暗环境下生长最好,光暗交替下次之,全光照下较差。适宜菌丝生长pH范围为 5~9,最适宜pH为80。在基本培养基上,以半乳糖为其最佳碳源,硝酸钠为最佳氮源,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病菌分生孢子在包括无菌水在内的各种机质中均可萌发,营养以 5%葡萄糖为最好。分生孢子在15~35℃、相对湿度85%~100%以及pH 3~12内均可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相对湿度为100%。黑暗、氧气充足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 ℃和52℃. 相似文献
10.
采用RT-PCR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的弱致病性分化型WS18在抗性玉米自交系M017,沈135,785991上分别继代接种后所得的各个世代菌株中Sod,Scdl,Brnl三种基因表达量的变化.Sod基因变化比较灵敏,继代前期有剧烈变化,而后恢复与原始菌株相当;而Scdl与Brnl基因表达量在继代前后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这与基因所编码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因此,在寄主一定程度的选择压力下病菌致病力相关蛋白的变化可能在mRNA水平并没有发生同步改变. 相似文献
11.
杨树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对水泡型溃疡病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12个杨树无性系的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对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愈伤组织抗病性与植株水平的抗病性基本一致。来自感病无性系的愈伤组织表现感病;来自抗病无性系的愈伤组织也表现抗病。愈伤组织抗病性表达受培养基的激素浓度及比例、病原菌的接种量和接种温度影响较大;而接种方法、愈伤组织继代数对之影响较小。采用2,4-D浓度为0.5mg/1和KT浓度为0.2mg/1的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用1mm带菌牙签进行无伤接种控制接种量,接种温度在28℃时,愈伤组织能较好地表达植株水平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樊汝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8(2):40
<正>本文描述了黑杨派和青杨派的17种杨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它们分属两种类型:等面叶和异面叶。属等面叶的是黑杨派的5个无性系:Ⅰ-69、Ⅰ-63、872、888、890;属异面叶的是青杨派的二个种:小叶杨和辽杨以及黑杨派的加农杨。杂交子代Ⅰ-69×加农杨、山海关杨×Ⅰ-63、Ⅰ-214×Ⅰ-63、Ⅰ-72×Ⅰ-63和Ⅰ-72趋向于等面叶型;杂交子代Ⅰ-69×小叶杨、Ⅰ69×辽杨、Ⅰ-214和山海关杨趋向于异面叶型。文中分析了杂交子代的遗传性状,讨论了叶片结构和环境因子及遗传因子的关系,试图为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树过氧化物酶活性,气孔密度和大小与黑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黑杨派杨树叶面气孔密度和大小、蒸腾速率及接种病菌后过氧化物酶的变化与杨树抗黑斑病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杨树叶面气孔密度和大小、蒸腾速率与抗病性不存在相关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抗病性关系较密切。叶片接种黑斑病菌后,以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较为明显,而感病品种略有升高但不明显;酶活性变化有两个高峰,抗病品种的峰Ⅰ和Ⅱ值均比感病品种的高。 相似文献
14.
杨木腐朽及其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用土壤木块法测定Ⅰ-69杨木(Populus deltoides Bartr.var deltoides cv Lux)的天然耐腐力,试验表明,属于不耐腐朽的树种。在受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c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Cloeophllum trabeum)腐朽9周后,木材的重量损失率分别为51.72%和71.5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了两种腐朽菌分解木材细胞壁的过程。为提高Ⅰ—69杨的抗腐性,使用6种防腐剂,均有效果,尤其是铜-铬-硼配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郑汉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2(3):17-22
<正>用杆菌液喷洒松干蚧后期卵囊后,经12~72小时孵化的,杆菌可侵入消化道,并形成孢子。这些松干蚧孵化后经过一段期间,潜伏在消化道的杆菌孢子变为营养体,分泌毒素先溶解细胞膜,再溶解细胞核膜。破坏肠道、侵入体腔的杆菌,传播到身体各处。破坏组织顺序为:结缔组织、脂肪体、肌肉、神经等。由于在肛门附近也先发现杆菌,并因消化道经肛门至外界并无阻隔,据信杆菌在其胚胎末期是经由肛门侵入消化道的,并有一明显潜伏期。用杆菌液喷洒已孵化5小时的松干蚧若虫(爬行若虫)虫体,在湿度很高甚至积水情况下,杆菌可侵入气管系统,并分泌毒素溶化部分气管壁,进入体腔。较快促使其致病。据信由于湿度大或积水使其气门开放而让杆菌有机会侵入气管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棕红壤中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大豆[Glycone max(L.)Merr.]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不仅明显提高了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还增强了大豆抗渍涝和病虫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分相玻璃的酸处理速度比硅藻土分相玻璃的酸处理速度快,加快酸处理速度对于提高微孔玻璃制备的生产率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对影响该系统玻璃耐酸侵蚀速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酸处理条件相同、玻璃的化学组分相近的情况下,制备玻璃的主要原料、玻璃分相和微观结构对玻璃的耐酸侵蚀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荧光假单胞菌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荧光假单胞菌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防治作用,它首先在植物根际定殖,然后靠噬铁素对铁离子(Fe~(3+))的竞争和抗生素的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保护植物体免受病菌危害。荧光菌在根际的定殖能力与它同根系分泌物的凝集能力有关,与它在根表的短期不可逆吸附也有一定关系。荧光菌菌剂研究较多,目前最好的可贮存一年。虽然荧光菌已成功地用于一些病害的生物防治,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与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黄瓜无菌苗子叶游离原生质体,培养在含NAA1mgL~(-1)+2,4-D0.5mgL~(-1)+6-BA0.5mgL~(-1)的MS(大量元素减半)和DPD液体培养基中,3d后开始第1次分裂。10d后形成细胞团,在2种培养基中均形成愈伤组织,转入含IAA3mgL~(-1)+6-AB1mgL~(-1)的MS固体培养基后分化出苗。实验对黄瓜无菌苗子叶游离原生质体的光照和温度条件进行了研究,从1500Lux至25000Lux的光照强度对原生质体的游离没有明显的影响昼夜温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恒温下生长的无菌苗,原生质体游离较困难同时讨论了子叶及叶片的细胞形态与原生质体游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财务决策风险是每个生产经营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风险是通过围绕预期收益可能产生的离差量来度量。企业面临的总风险包括特有风险和共同风险,对特有风险可运用资产组合理论予以分散甚至消除,而对共同风险只能通过套期保值方法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