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急行跳高这项运动是通过助跑和踏跳.使身体垂直向上跳起.在到达最大高度时越过横杆的一种竞技运动。急行跳高的姿势很多,从剪式发展到滚式和俯卧式,直到后来的背越式.动作结构的不断发展,都是为了用最大的跳跃力越过最大的高度。运动员在跳高中所越过的高度,可以看做是腾起瞬间的总重心高度、腾空中总重心升起的高度和总重心达到的最大高度与横杆高度之差,这三个高度之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起跳时垂直速度、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把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发现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3.
对推铅球沿步技术速度节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滑步技术的速度节奏为着重点,分析、研究滑步阶段蹬摆动作、身体重心和铅球的速度变化对滑步技术速度节奏的影响。指出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的蹬摆技术不够完善,铅球最高和重心最高速度差值大,从而影响到滑步过程中人体的移动及过渡步和最佳投前姿势的形成。认为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滑步技术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将撑竿跳高技术划分为第一腾空、第二有效腾空两个阶段,指出此技术划分,既有利于撑竿跳高“人-竿”相融系统化理论的研究,又利于评价分析运动员的过杆技术,并通过对撑竿跳高第一腾空、第二有效腾空高度的研究,细化了前苏联专家提出的关于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评价指数,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评定指数体系,并就撑竿跳高第一腾空、第二有效腾空高度产生的基础,条件及提高腾空高度的途径进行了讨论,旨在对今后撑竿跳高技术分析提供了途径,对撑竿跳高技术教学与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体操中的跳跃,它的特点是练习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和落地等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七个阶段的动作。对初学跳跃的大、中学校的学生来讲,在刹那间以一定的身体姿势腾越过一定的高度、长度和宽度的器械,并要安全地落地,是不容易的。有些学生在开始时易产生恐惧心理。它往往伴有心慌、心跳加快、紧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跳远运动员的腾空与落地技术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腾空、落地技术,有利于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向前加速,使运动员保持高速、高重心地完成起跳,能够取得起跳和空中平衡良好的效果,有利于获得合理的落地姿势,减少落地时距离的损失,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标枪运动员在自然助跑最后一步转入投掷步衔接阶段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标枪运动员在自然助跑最后一步就开始了引枪动作,并在投掷步第一步腾空阶段基本完成该动作;在掷标枪助跑过程的第一衔接阶段,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身体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方法,以"两轴一杆平行"观点作为过杆技术评定标准,采用新的过杆时相及技术指标,对中国6名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选手的过杆技术进行了三维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在起跳离地瞬间,选手的肩横轴角为73°±3.1°和髋横轴角为72°±8.4°,这样不仅为选手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提供了保证,而且为选手在横杆上形成肩横轴、髋横轴与横杆平行创造了条件;在过杆阶段,选手充分利用头部的状态反射和肢体变化,逐步把围绕身体纵轴的旋转降低到最小,突出了围绕额状轴的翻转,在横杆正上方时身体逐步形成"两轴一杆平行"的过杆技术;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利用肩横轴和髋横轴的转动以及头部的状态反射,会造成右肩、右髋过低,肩横轴角、髋横轴角偏大,影响"两轴一杆平行"的技术效果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黄海强起跳过程蹬摆动作的技术特征,并与国外选手进行比较,寻找其优劣,提出改进建议,提高成绩,以缩小与国外选手的差距.方法:采用两台摄像机拍摄黄海强成功过杆2.20m时的倒一步助跑及起跳过程,采用24点辐射式三维框架标定,所拍摄的技术动作在SIMI MOTION软件中进行解析,人体重心计算采用Gubitz人体模型.结果:(1)黄海强起跳离地即刻踝关节角130.2°,H1/身高值为67.7%,世界优秀选手对应值为170°和75%;(2)黄海强助跑速度利用率、腾起竖直速度分别为57.24%和4.11m/s,世界优秀选手分别为62.03%和4.59m/s;(3)黄海强着地-最大缓冲、最大缓冲-离地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分别为400.28°/s和470.15°/s.结论:黄海强起跳过程蹬伸不充分,助跑速度及利用率、起跳加速距离、起跳腾起速度均与国外选手存在较大差距;起跳缓冲时间大于蹬伸时间,蹬摆过程摆腿先于摆臂,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业余撑杆跳高训练由于学生无基础、训练周期短,故取得优异成绩的难度较大。本文针对该项目的重点技术——"过杆技术"动作入手,通过资料法及分析法对撑杆跳高运动员"过杆"时的动作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开发了用于"过杆技术"练习的训练仪器,对快速提高高校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跳远助跑的目的是为紧接着的起跳动作创造有利的生物力学条件,身体重心下降程度可视为技术水平的一个指示器,目的是尽可能达到最大的垂直腾空速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业余撑杆跳高训练由于学生无基础、训练周期短,故取得优异成绩的难度较大.本文针对该项目的重点技术——“过杆技术”动作入手,通过资料法及分析法对撑杆跳高运动员“过杆”时的动作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开发了用于“过杆技术”练习的训练仪器,对快速提高高校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运动力学原理表明,三级跳远的远度,取决于每次起跳后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身体重心的高度.如能合理运用速度技巧,分配好水平速度,对提高运动成绩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张涛 《科技信息》2010,(27):I0141-I0141,I0180
目的:通过对跳远的技术分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使运动员能够快速获得正确的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运动基本知识。通过对助跑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快速掌握确定助跑距离及助跑的形成;通过对踏跳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起跳腿、起跳脚、踏跳板的配合及胯、膝、踝的伸展,充分施展踏跳时的爆发力,掌握踏跳时的起跳角度和水平速度;通过对腾空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摆动腿、起跳腿、躯干和手臂的角度、部位、空中高度及其用力方法和运行轨迹;通过对落地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最佳落地姿势从而提高落地动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推手和第二腾空阶段的基本技术进行初步分析。虽然跳马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是由七个技术环节所构成的链锁式的整体。但要判定所完成动作的质量和难度阶值,主要根据第二腾空阶段动作形态而定。助跑、踏跳和第一腾空虽对第二腾空的质量和动作形态有所制约,但强有力的推撑对第二腾空的腾起高度和飞行远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推手和第二腾空阶段的技术是跳马项目发展难度和完成动作质量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钟祥洁 《广东科技》2011,20(12):23-24
本文主要通过对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女子甲组网上动作时间的测量,分析即将升入成年组的女子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腾空高度的现状,指出网上成套腾空高度较低,与现行特定规则间的差距显著,应引起有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运动队业余训练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余训练应通过提高训练质量使学生达到或接近优秀运动员训练水平.增加运动负荷要考虑运动员实际训练能力及人体不同器官系统在承受同一生理负荷上的差异.选择力量训练时应在动作姿势、动作幅度、肌拉力方向与收缩速度等方面与专项动作一致或相似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技术分析法,并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对背越式跳高的四个技术动作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是弧线助跑起跳能经济实效的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提早积累、增大创造有利条件。(2)起跳瞬间,身体重心最低,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最小,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大的过程。(3)H1、H2、H3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H3值越小身体重心就越高,跳高成绩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观察等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前屈体式”跳高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构思。结果表明,它不仅符合人体生理习惯,而且有利于运动员在起跳时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在过竿时能够降低身体重心相对横竿的位置。前屈体式跳高是提高跳高成绩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后排扣球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后排进攻技术在助跑、起跳、空中击球等方面的理论数据,总结了相关技术要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下蹲时,膝关节的角度应为130°左右;起跳的过程中,运动员还需施加绕纵轴的力矩;尽可能的加大重心腾起角度,以达到接近球网的目的。助跑和起跳的技术是后排进攻的重点技术,直接影响扣球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