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攻击图在大规模网络上的应用效率并不理想,主机和漏洞数目的小幅增加导致时间消耗的大幅增加,最小化攻击图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文章优化了最小化攻击图的生成算法并将其应用到渗透测试模型中,通过枚举路径为渗透测试提供测试方案,分析其关键节点提供防御部署的建议.重点解决了生成过程的冗余路径和循环攻击问题,同时利用最小化攻击图生成规模小、效率高的特点使渗透测试系统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攻击模型会因为描述的攻击参数不完备,导致实际应用价值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漏洞为基本粒度,基于时间Petri网的渗透测试攻击模型及构建方法. 该方法对已知漏洞列表构建单漏洞利用模型,通过整合形成渗透测试攻击模型,并提供快速和稳定的漏洞利用方案选择算法,获得相应攻击方案,以及完成一次渗透攻击所需最短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可以有效地描述攻击时间和攻击稳定性,可实际应用于渗透测试.   相似文献   

3.
基于渗透模型的网络攻击路径挖掘方法,通过匹配知识库定义的基本渗透过程,模拟攻击过程中网络安全状态变迁,挖掘可能达到特定攻击目标的攻击路径.以此为基础,在攻击发生前给出最小关键攻击/漏洞集,攻击发生时过滤、关联告警,评估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测试方法按照静态的顺序执行预先生成的固定测试集,而实际测试范围可能被缩小,同时测试结果受到测试序列间、测试序列内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构造测试序列失败树(TSFT)并用其指导动态测试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了测试序列之间的相关性和已测结果对后续测试的影响,通过TSFT指导测试序列的动态执行,同时还考虑了引导序列和验证序列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避开TSFT的前提下,可在引导序列和验证序列集合中进行搜索和替换,动态地生成新的有效测试序列.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避免了一些重复测试以及错误转换对正确转换的测试结果的影响,较明显地提高了实际的测试效率和测试覆盖率.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传统并行结构攻击树效率低、实用性差等问题,通过引入攻击序列,提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串行攻击树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并对每个叶子节点定义了其权重,从而对攻击单元效能进行量化分析;再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攻击树模型中的最优路径,给出最佳攻击策略. 通过对具有20个叶子节点的攻击树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比传统并行模型具有更大的收益,攻击复杂度比传统模型降低65%.   相似文献   

6.
白海涛  马惠铖 《科技资讯》2010,(30):145-145
网络渗透测试就是利用所有的手段进行测试,发现和挖掘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然后撰写渗透测试报告,将其提供给客户;客户根据渗透人员提供的渗透测试报告对系统存在漏洞和问题的地方进行修复和修补,本文主要阐述了渗透测试的几个阶段与常用技术及工具。  相似文献   

7.
攻击树是一种网络攻击形式化描述和建模工具,具有结构化、可重用等优点。通过分析攻击树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提出了攻击树新的建立规则,并引入了时间序列和概率的概念,从而更加准确地实现了攻击模式的形式化表示。应用改进后的攻击树描述了一个WEB攻击,结果表明该形式化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攻击树是一种网络攻击形式化描述和建模工具,具有结构化、可重用等优点.通过分析攻击树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提出了攻击树新的建立规则,并引入了时间序列和概率的概念,从而更加准确地实现了攻击模式的形式化表示.应用改进后的攻击树描述了一个WEB攻击,结果表明该形式化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程序缓冲区溢出攻击严重威胁了网络的安全性。网络攻击的攻击树建模方法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的一种以结构化、可重用的方式来描述攻击信息建模方法。本文介绍了攻击树建模方法,研究了程序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攻击树,给出了程序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具体的攻击树模型,并分析了其可重用性,探讨了如何结合攻击树采取措施提高网络安全性;安全分析和设计人员可借此构造更安全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EDPN测试图,提出了基于EDPN测试图的测试树构造算法.在给出基于EDPN测试树覆盖准则的基础上,得出了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实践表明,给出的测试方法简单、实用,能对GUI的测试达到较高的测试覆盖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并总结出木马攻击行为的规律,通过静态分析PE文件提取出程序运行时调用的API,用木马攻击中常见的危险系统调用序列来建模一个动态攻击树,将分析PE文件得到的API调用集合与建立的攻击树进行匹配,有效的区分木马文件和正常文件,并能根据检测结果对攻击树进行动态的调整,以不断提高攻击树对未知病毒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网络安全漏洞侦测技术无法准确得到攻击注入点,和服务器交互频繁,导致侦测结果不可靠、效率低下。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渗透测试的网络安全漏洞实时侦测技术。设计了渗透测试下网络安全漏洞实时侦测系统,构建系统架构,在生成攻击图时,将网络当前节点漏洞看作单位编码,利用进化计算对不同漏洞属性权重进行调整,获取攻击图库。在设计攻击注入点分析模块时,利用广度优先爬取法,依据网页目录层次实现网络页面爬取;通过爬取过程获取网络全部页面攻击注入点,根据Bloom Filter对重复的URL进行去重处理。利用渗透测试实现攻击和分析模块设计,以此生成攻击图对注入点注入攻击;对攻击反馈进行研究,判断注入点是否存在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时为了降低交互频率,通过探子请求技术完成探测,对是否进行进一步侦测进行判断。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侦测结果可靠,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智能规划的攻击图快速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攻击图可以分析企业网络中各个脆弱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威胁.把攻击图的自动构建问题转化为特殊的智能规划问题,并利用智能规划问题标准描述语言PDDL进行描述;选取并修改了bifrost规划器来自动构建攻击图,分析了它不能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原因.进一步基于攻击者能力的单调性假设设计了一种新型且高效的单调规划器来快速地构建攻击图.模拟实验显示,对1 100台主机的网络构建攻击图的时间低于10 min,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大规模企业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Web缓冲区溢出、跨站点脚本编写(XSS)、SQL 注入和规范化等4种输入攻击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输入验证的鱼骨刺测试模型.该模型根据每种攻击方式分门别类地设计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测试用例,对Web各个交互文本框输入的数据进行全方位测试.同现有的方法相比,该模型对Web的测试更加全面,能有效防止多种Web攻击.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攻击分类的攻击树生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面向检测的攻击分类方法——DetectClass方法,进行形式化的分析和证明,进而提出相应的攻击树生成算法.DetectClass分类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精度;攻击树生成算法可以自动建立攻击模型,并可以重用攻击模型.经实验验证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可控网络的攻击源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化描述了可控网络模型,分析了网络隐匿攻击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控网络内隐匿攻击鉴别及攻击源定位算法。在可控网络内设置分布式监测点和监测中心。监测点捕捉网内数据包,采用基于特征的网络隐匿攻击检测规则,利用监测中心实现的监测点间信息交互,应用算法识别出可控网络内部的隐匿攻击,并确定攻击源位置。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元素,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软件测试模型可以降低测试在开发活动中的花费和开发时间。通过对XP中测试和传统测试模型W模型的分析,找出W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XP的新的测试模型。该模型将测试驱动的思想贯穿于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加入了回归测试的范围,可以尽早发现软件中的错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船舶网络安全性,结合概率图模型和时间指标构建一种定量的船舶网络安全评估模型,在考虑时间指标基础上,利用概率攻击图计算船舶网络被攻克概率。运用蒙特卡洛法模拟得出船舶网络被攻克概率与访问路径长度、节点被攻克概率、时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概率攻击图的船舶网络安全评估模型可评估不同指标对船舶网络被攻克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完善大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分析,本文对几种网络攻击分析模型和工具进行对比研究.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攻击图研究成果为主线,对比分析攻击文法在网络攻击建模、模型描述能力和算法复杂度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攻击文法在应用及性能上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以辅助甚至取代主流的攻击图方法,同时也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在分析Dos的攻击原理 现有的检测,防范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检测,防范Dos的分布式模型,并提出了利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技术实现该模型的方案,分析了实现后的检测系统自身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检测防范模型能有一定程度上对付DoS攻击,能在更高的层面处理分布式攻击。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检测其他的入侵攻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