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LMDI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2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处于快速工业化的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碳排放的增长,同时,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的改善(碳排放系数降低)对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及方向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资源环境、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等对碳排放变化也有较大影响.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低碳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其非数据包络分析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差异明显,华东、华南最高,西南、华中、东北次之,华北、西北最差.提出建议如下:对效率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研究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模型及支撑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而设计了由外部环境、区域低碳创新主体以及区域低碳创新客体构成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模型,探讨了各构成要素在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最后构建了由投融资机制以及宏观政策构成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支撑机制。研究结论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专家打分法、文献法、模型法建立了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0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均为中度集中;2015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为极度集中.物元模型能够成功运用于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2005—2010年间制约乌鲁木齐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2015年10年的发展期间,乌鲁木齐市土地的低碳利用重视程度正逐渐有所提升,尤其是从2012年成为低碳建设试点城市后,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DPSIR方法,建立了包含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5项因素22项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宣城、铜陵、池州、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宣城和铜陵两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其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水平较高;合肥低碳经济水平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发展中能源消耗、电力、交通路网等压力过大,需要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他6个城市,各因素层指标比较均衡,但发展中仍需注意对个别极值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与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能反映特定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本文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明确了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全球所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城市作为最大的碳源和最具减排潜力的区域,迫切需要低碳化转型,建设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笔者在综述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构建了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模型,并选取了北京、济南、兰州三个城市作为实证对比研究,检验了评价模型的实际效果,对三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实现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并找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低碳经济评价结果可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首先,根据低碳经济的涵义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G1赋权法和Gini赋权法构造了基于客观修正主观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对秦皇岛市2005~2015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判断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找出影响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制造商为切入点,将企业低碳行为设定为因变量,政府和社会、企业内部、消费者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因素设定为自变量,通过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企业实施低碳供应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从政府和社会、企业内部、消费者以及供应链4个方面提出了增强企业低碳行为具体的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博弈理论解析中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网络国际化进程中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博弈机制,并运用多主体仿真模拟实验分别分析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化程度、网络结构及网络关系在不同网络偏好状态下对网络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国际化广度负相关于低碳创新绩效,国际化深度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先负后正;中心度正向促进低碳创新绩效,而结构洞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无规律性;网络密度正向影响低碳创新绩效,网络关系强度只在初期正向影响低碳创新绩效,中后期影响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创造美好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化经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低碳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能源发展也已进入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低碳能源技术是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实现碳中性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国际贸易和技术竞争的焦点,其主体是低碳能源技术.在我国,面临着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是高碳性的,今后几十年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转变,为保障我国合理性的发展空间,应理智、慎重看待低碳经济,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两者概念上虽有差异,但工作方向一致.作者通过分析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特点,认为在我国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势在必行.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低碳能源技术涵盖了从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以及节能等领域.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化率的日益增大和城市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低碳技术的应用将充分展示城市美好未来的前景,提供实现城市美好未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与地区的人口、城市化、GDP总量、人均GDP等众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相关系数法定量地测定湖南省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碳排放总量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修正了的I=PAT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分析,以判断在主要相关各因素变动下的碳排放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碳限额及交易下考虑碳减排技术投入和制造商低碳宣传,分别建立了零售商不参与制造商低碳宣传计划、参与制造商低碳宣传计划的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的博弈模型,并指出零售商分摊制造商碳减排成本和低碳宣传成本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限额及交易机制下,碳减排率、低碳宣传水平和双渠道供应链利润都与消费者低碳偏好对需求的影响系数、低碳宣传中宣传零售商品牌元素对线上线下需求的影响系数、低碳宣传对线上线下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系数成正向变化关系;碳减排率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成正向变化关系,双渠道供应链利润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而低碳宣传水平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成U变化关系;碳减排率、低碳宣传水平和双渠道供应链利润与碳减排成本系数成反向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2005-2009年中国26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强度和广度最大,气候条件影响城市家庭取暖、降温用能碳排放量,建成区面积对城市家庭交通碳排放产生正向拉动作用,能耗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到调节作用,低碳技术调节作用尚未显现.研究认为,通过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控制建成区面积、推广使用低碳技术产品降低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极为重要.以南昌市为例,应用SWOT分析和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分析南昌市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弱势、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低碳经济城市指标层次体系,并进行相关系统反馈基模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发展低碳城市由社会、生态环境、低碳技术等多种影响因素组成,因此在评价发展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中,尽可能选择多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从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影响机理入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构建居民低碳出行意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在通勤时使用低碳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天津居民进行252个有效样本的抽样调查,利用SPSS 19.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后果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天津市民低碳出行意向有正向影响,而低碳意识对居民的低碳出行意向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们的低碳意识,提高公众参与低碳出行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发展制造业不仅需要发挥其自身优势特点,而且要契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体系量化分析了陕西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低碳经济下培育陕西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通勤调查获取研究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北京市居民低碳通勤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低碳通勤选择是居民根据认知特征、人口社会学特征等自身属性,在成本和政策所构成的选择情景中形成的,受行为意愿、政策效果、通勤成本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低碳通勤意愿由认知特征决定,行为态度作用最显著,主观规范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弱;居民认为低碳通勤的最大益处是减少拥堵,但缺乏舒适性和便捷性;通勤时间成本和设施便利性限制低碳通勤选择;引导政策中,补贴和限行限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文章通过对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在总量、产业分布、融资状况和研发水平等方面的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样本贫困地区的区位、政策、结构、人力资源、思想文化与市场化等因素对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李慧 《河南科学》2014,(10):2184-2189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及贡献率最大的均为经济增长,而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