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州评话,俗称"大书",是一种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地方曲艺说书形式,发端于宋说话中的讲史,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为"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  相似文献   

2.
女弹词考     
前人的著作中,“女弹词”这一称谓,所指有三种内容,即:(1)文人仿作的弹词作品,不是为演唱而写的,而是供人阅读的。写成后没有演唱过,应称之为“拟弹词”(《见《苏州评弹旧闻钞》)。(2)演唱弹词的女艺人。实没有必要以性别分男女弹词,现在也没有这样用的。(3)在苏州弹词历史上出现过的一部分女艺人逐渐蜕化为妓女的现象。在过渡阶段中,以前有不少人、在不少著作中,称之为女弹词。这部分分化出来的女艺人,初期还唱弹词。但演唱方式、经营方式、演唱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都起了变化。开始还说书,后来只唱不说了。先…  相似文献   

3.
近代苏州评弹的诸多要素在其艺术本体内的互动反映了苏州评弹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流传机制,为揭示近代苏州评弹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契机。听客,特别是票友群体作为苏州评弹的受众,和苏州评弹内部其它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阐释这些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当时苏州评弹发展的面貌,进而理清近代艺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苏州评弹作为一个传统曲艺门类,可能其艺术生命力有所走衰,但是这种变化的内核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发展由激进转向兼容并包。这是国家更是群众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是盛行于江南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并且作为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中的一员——嘉兴的评弹发展却一直被忽略。虽然嘉兴处在苏州评弹文化圈的边缘,但是发展并没有被"边缘化",在浙江地区更是独领风骚,因在杭嘉湖地区中以嘉兴最出评弹听客,故有浙江"第一书码头"之美称,显示出嘉兴在评弹都市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嘉兴的评弹艺人、书场、听客三个要素进行考察,进而窥探出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嘉兴地区发展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弹词《再生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在作品艺术特征的阐释方面还相对薄弱。本文着眼于文本,具体分析《再生缘》表现形式上的特征:《再生缘》运用小说的叙事机理和方法、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和雅化的文词演述一个女扮男装的巾帼英杰的故事,达到了叙事性和诗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9.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可笑的爱情》、《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起先无疑是以政治和性爱两大敏感题材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批评家则透过这些让人“眼花乱”的描绘勘探小说中深刻的文化、哲学和历史意蕴,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作出简略的概括,对昆德拉小说的结构、形式却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昆德拉自匕曾整理出版了一本关于艺术思考的论文集刚、说的艺术》,虽然他在这本小册子的后记中郑重声明“自己没有丝毫的理论野心,全书只不过是一位实践者的自白(加点原有)”,①但…  相似文献   

10.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看见父亲在哭泣》的情节与模式、人物描写、滑稽模仿和碎片艺术的叙述手法,可以窥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充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者被迫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从而揭示出小说创作性和虚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公孙九娘》是《聊斋志异》中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尝试着分析它在《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悲情结局,以引导读者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和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艾特玛托夫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除给读者提供了现实的人的世界和奇异的幻化世界外,还描画出一个鲜活的动物世界。这个世界里的各色成员,在艾氏艺术殿堂中,占着很显著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将以《永别了,古利萨雷!》、《白轮船》、《花狗崖》、《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五部小说为主进行论述,并与其他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作随机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现仅存四部,即: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窑工》,以及电影短片文学脚本《战斗的人们》。此外,还有一个秧歌剧《万队长》,是1943年丁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根据一个学员讲的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但只由中央党校文工团在南泥湾演出了两场,后因脚本遗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剧本,除《战斗的人们》写于1950年外,其他的三个话剧剧本是1937到1946年间,在解放区创作的。她在解放区创作的这些话剧,虽说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逊色于她的小说创作,但在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中却发挥过积极  相似文献   

16.
韩冰 《科技信息》2011,(33):423-423,398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二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杰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这篇小说从内容来说不过讲述了一个"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但是它给读者造成的感染力决不止爱情的失落。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那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美国梦仅仅是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本文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使读者在领会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弹词三六》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对其演变过程、曲式结构、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尽管《弹词三六》流传至今已成为扬琴独奏曲,但最能淋漓尽致表现丝竹乐曲江南风格的演奏形式仍然是合奏。因为扬琴独特的乐器性能,对于融合乐队音色、调和各乐器的个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坛,号称“痞子英雄”的小说作者王朔,曾经以《我是流氓我怕谁》与正统文化公然叫板。2002年7月,王朔又以25万字的妹妹篇《我不风流谁风流》在世人面前亮相。作者试图以“把责任扔到九霄云外”的写作态度,涂抹掉文学的神圣光彩,还作品以生活的本来面目;用“能摸到生活的质感”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北京方言以及平民文化的特色;以“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艺术审美,表明白己的创作个性。王朔追求“有缺陷的”艺术来表达现实的生活,妄想获得学者专家们的正眼,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经历过近二十年的文坛纷争和社会关注,王朔及其作品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无法抹去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小说创作不算很多,只包括一部长篇、一部短篇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共100来万字。可是他的小说家地位却很高。《厌恶》被誉为当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局外人》一起,是受到最多评论,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像萨特评论福楼拜那样,处于“当今一切文学问题的十字路口之中”。存在主义文学风靡世界,萨特的小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萨特在评论福克纳的小说时说:“随着时间推移,优秀的小说完全像自然现象一样,人们忘了它们有一个作者,人们就像对石头或树木一样接受它们,因为它们在那里…  相似文献   

20.
哈代小说的艺术模式(上)──“性格和环境小说”研究之四朱宝荣从《远离尘器》(1874年)到《无名的裘德》(1895年),“性格和环境小说”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其间,哈代对生活的认识起了很大变化,思想的发展也有明显的轨迹。但我们在对这套小说的考察中,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