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档案含义、高校档案发展的目标和宗旨、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管理体制、民生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办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和各高校档案工作实际,该办法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与执行,为了使该办法得到全面的贯彻与执行,使高校档案工作获得创新发展,笔者提出重新诠释《办法》中的模糊语言,加强执法指导、监督、检查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以《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出台为背景,分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许典利 《科技信息》2010,(1):328-329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新时期新阶段国家为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献。本文就新《办法》颁布的现实意义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可简化整理档案程序,便于档案鉴定及利用工作,使沿袭多年的档案工作重心发生变化.从立件归档的改革内容和思想出发,分析其利弊,提出了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课堂教学档案问题的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档案是记载与反映教学职能活动的一种专门档案,它是高校档案的核心部分。近几年来,教学档案的建设逐步受到各类院校的重视。1987年4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地提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从1989年的试行本到1995年第二版的颁布,对促进档案分类、整理工作的开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问世十多年来,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试析《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随着大数据战略深入推进,为跟上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融入数字中国建设中,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体系。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实施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让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而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地促进高校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高校档案管理急需转变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整合和共享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以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来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深入挖掘高校档案价值。  相似文献   

8.
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师专档案工作江浩档案工作是高校在实现其职能活动中的重要助手。本文试从师专角度,提出几点工作中的想法。一、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有专业知...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档案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带给我们的既是操作方式上的变化,更是观念上的突破。文书档案卷改件,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开展档案的利用,同时也为计算机管理档案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颁布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实施给高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标准》及其《实施办法》的学习,对《标准》的内涵及《标准》实施的目的,意义作初步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出”是文体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突出”语言特征的研究和描述。“突出”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当中,但它在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突出”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突出”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小说中的表现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描述了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人生。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以异化社会中的"窥视"现象作为基石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15.
从6个方面对出版物中描述符号、层次等“大小”先后顺序关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每一位编辑工作者在审、编、校的过程中都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大小”关系,尽量做到“大小”使用合理,顺序恰当.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18.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叙事学中关于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叙事艺术.认为"逼上梁山"的逻辑结构是镶嵌式复合序列,视角的转换、时序的调节和概述的运用使叙述方式多样化,故事结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